一句話,或一個觀點,一旦流行開來,往往會不可避免地被簡化、被誤讀,就像任何一個科學理念都可能成為騙子和算命先生手里的工具。
“做難而正確的事情”,是我也喜歡的一句話,這句話背后的主角、故事和講述者,都是我所仰慕的。其初衷是:
1、堅持做對的事情;
2、對的事情在于創造價值,而價值是稀缺的;
3、所以當你搞不清楚時,選較難的那條路。
然而,“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也開始被曲解,許多時候變成觀念上的陷阱。例如:
當人們在做很難的事情時,就會安慰自己在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然而一件事情“很難”,并不意味著就是“難而正確”的。
結果,當事人極可能在一件“難而錯誤”的事情上死磕,卻還心存幻想。
人們對于不確定性的恐懼,大于對當下受苦受累的恐懼。
由于正確和錯誤不是即時顯現的,也就是包含著不確定性;而“顯得很難”則是當下直接且具體的感受。
于是,許多人就不辭辛苦地用當下的操勞,來逃避對不確定性的“正確未來”的追尋。
“形式意義上的艱難”,經常是廉價的毒藥。
更有甚者,有些人選擇了虛假的艱難。
脫離創造價值的受苦,經常是由自我感動和虛幻的儀式感構成的。
就像在沙漠上“穿行”越來越成為商務人士的廣場舞。
那只是一種看起來的“難”,像是被夏爾巴人抬上雪山的登山者,和小學生被罰抄100遍文章一樣意義不大。
對比而言,一年365天堅持每個早晨在小區里跑上十圈,不顧形式,沒有監督,自我激勵,也許更不容易。
當我說“做難而正確的事情的陷阱”時,并非否認這句話的價值。
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思考工具。
如下圖,假如將“正誤”作為橫坐標,將“難易”作為縱坐標,會得到四個象限:
右上:不言而喻,假如條件允許,我們當然應該選擇“容易而正確”的事情。
右下:然而“寬門”人太多,“容易而正確”的事情會變得稀缺罕見,于是“窄門”成為選擇,也就是“正確但艱難”的事情。
左下:可是,太多人因為受“做難而正確的事情”這句話的鼓勵,陷在“艱難而錯誤”的事情里,死磕到底不回頭。
左上:而熱衷于形式主義受難的人們,則是自我感動于“錯誤而容易”的事情當中,不能自拔。
過于簡化的雞湯往往變成了毒藥。
人們喜歡分享成功人士的經驗,例如“主動逃離舒適區”,可結果是:
除了失去舒適什么都沒得到。
的確富豪如埃隆·馬斯克一直在逃離舒適區,挑戰受虐區,問題在于他原本是那種在受虐區里最舒適的人。
就像我認識一位超級有錢人,他每年只休息大年初一這一天。不是因為他要逃離舒適區,而是因為他不工作就不舒適。
“毒雞湯”毒在哪里?
數學天才伽羅瓦說:“一個作家對讀者做的最大的惡就是隱藏難點。”
就像人們總說“要做時間的朋友”,可時間憑什么要做你的朋友呢?
又如“一眼看穿本質的能力”,你能用這能力去解個數學題或者當X光機用嗎?
思想之作為工具,不是武林秘籍,更不是屠龍術。
工具是中性的,例如均值回歸,復利計算,菜刀......甚至包括牛頓定律。
這里的中性是指:人們試圖孤立地用這些工具在人類世俗環境里(為了名和利)獲得競爭優勢時,通常是無效的。
這有點兒像市場有效假說。或者是量化交易里因為太多人使用而失效的算法。
我想再次重申,本文標題《“做難而正確的事情”之陷阱》,并非是說“做難而正確的事情”是陷阱,而是說:
隱藏難點,誤讀“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可能會成為一個陷阱。
“用表演型艱難”來制造自我幻覺,也許將傷害更多的人。
反復強調這一點,是我寫《復利的謊言》得到的教訓:
并不是每個人都理解,“復利的謊言”不等于“復利是謊言”。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難而正確的事情”才是對的呢?
我這里有一道有趣的題目,能生動地呈現這一觀點的價值。
小明喜歡打網球,有一天他爹對他說:如果你在三盤中連贏2盤,就獎勵你一輛車。
具體的規則是,小明以他爹和俱樂部冠軍為對手,但不能連續選擇一個人2次,所以只有以下兩種比賽順序:
A、爹-冠軍-爹;
B、冠軍-爹-冠軍。
冠軍的水平當然比他爹高。小明應該選擇哪種順序?
直覺上,當然應該選和水平弱的人打兩局吧。
總不能說,因為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就選擇和冠軍打兩局?
這個時候,從表面去思考毫無意義,你只能去計算。
為了更直觀,我假設小明對他爹的勝率是60%,對冠軍的勝率是20%。
選項A,順序是“爹-冠軍-爹”,計算如下:
如上圖,連勝兩局(包含了連勝三局)的可能性,標示為橙色,計算概率為:
0.6??0.2+0.4??0.2??0.6=0.168
選項B,順序是“冠軍-爹-冠軍”,計算如下:
0.2??0.6+0.8??0.6??0.2=0.216
因為0.168<0.216,所以,選擇和冠軍打兩局的“選項B”,獲勝概率更高。
(以上計算用a和b替換具體的勝率數字計算結果是一樣的。)
似乎有點兒反直覺。
小明選擇看上去更難的對局,并非是因為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只是因為這樣做更正確。
最后
要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正確,無法靠形式與感動來實現,而是:
需要忍受不確定性,需要面向未來思考;
需要走入泥濘,需要做實驗做對比,需要不怕犯錯;
需要艱辛計算,需要深入鉆研某件事的專業和實踐;
需要基本功,需要不斷重復;
需要積累經驗但又不受限于經驗;
更需要耐心地等待。
以上種種,都比“顯得難”而更難。
正如卡爾·維諾在《巴黎隱士》里所寫:
“我對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興,含混的事物沒有信心。
我相信緩慢,平和,細水流長的力量,踏實,冷靜。
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設,不努力,可以得到個人或集體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