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永遠不缺少風口,也不缺少從高處摔死的豬。你方唱罷我登場,預制菜成了創投圈炙手可熱的新星。
僅看今天,大市慘綠,預制菜板塊卻逆勢上漲2.04%,益客食品、華天酒店、海欣食品等7股漲停,板塊漲停率位居概念榜首。
來源:同花順
不過,餐飲這個行當,總會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海底撈大熱也才不過兩年,今年就跌成狗,其他的餐飲股,在經歷了上市高光后,迅速跌落的案例,也不少。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論是人、事還是物,若在一登場就被各方追捧,能真正經受住考驗的,往往只有少數幾個。更多的,就像選秀節目中量產的流量明星,割一波韭菜后也就泯然眾人了。
2021年8月以來預制菜板塊指數,來源:Wind
出點子的人很多,造概念的也不少。不過,只有對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品質和效率的提升,才是真命題。
那么,預制菜到底是真命題,還是偽風口?
在聊預制菜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它的“母體”預制食品。顧名思義,就是在賣出前先將食品進行加工,具體包括成品菜、半成品菜、初加工食材三種。
這個賽道在B端流行了很多年,里面的玩家非常多,有做速凍食品的,有做農產品的,也有專門做半成品的企業,囊括了食品行業的上下游。
比如曾火熱一時的“中央廚房”, 也出自于此。金拱門和KFC這些大型連鎖店,基本都使用的這一標準,由中央廚房做出半成品,再統一配送到各個門店加工。
如今我們掛在嘴邊的預制菜,則是將預制食品延伸到C端,把成品菜直接賣給消費者。
資本市場為什么這么看好預制菜這個炒冷飯的概念呢?存在即合理,這是迎合整個社會需求端體現出來的新特點。
先從需求來看。
首要原因,是懶。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到202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4.7%。而與之對應的,男女老少參與家務的時間,下降了15%以上。
在此大背景下,越來越多傳統的家務活,開始由社會分工接手,飲食自然也在其中。
其次,是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生活節奏快。主觀上,很多人都習慣了飯來張口的喂養生活,在經歷了一天內卷后,很難再有動力親自下廚。
同時,他們大多都是租房生活,客觀上來說,烹飪的條件確實也比不上家里。
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什么,我國在短短10年內,居民外食比例就提高到30%的水平。
綜上,需求方面是沒問題的,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預制菜省去許多麻煩。
外賣規模持續擴大,來源:美團年報
再從供給端來看。
在長達3年的疫情肆虐中,整個餐飲行業都迫切需要一種效率更高、人力更少、成本更低的模式。
在危機中,不論大小玩家,都在尋求變化。
有人借助短視頻流量,打造網紅餐廳。慕名而來的人多了,自然能賺到錢。
但這種方式很不穩定,而且也不適用于大型連鎖店。
成本是重中之重。而人力和門店費用,絕對是其中的大頭。最好的方式,是在供應鏈上做文章,用連鎖化降低成本。
尤其在連鎖店,為了減少人力成本,以及保證菜品的穩定性,快速出餐給到顧客,早就開始全盤鋪設中央廚房。
到這里問題就出現了。
目前A股與預制菜相關的上市公司已有62家,其中有專門的預制菜企業,也有大型餐飲企業、食品供應鏈企業涉足到預制菜。 其中,仍有80%的份額都在B端市場,為連鎖餐飲店提供流水線半成品。
所以,預制菜的確是風口,但它代表的是B端未來工業化的大趨勢。廠商在享受效率提升的同時,人力也 在下 降,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是一個真正有 潛力的 風口。
中國城市居民越來越多,越來越懶,這個龐大的受眾群體,對便捷飲食的需求是確定的。為了迎合他們,大量連鎖店,需要更穩定、更迅捷、更標準化、成本更低的產品。
在目前板塊內一眾概念股中,終將有少數幾家公司,趁著風口崛起。 至于到底怎么看這個賽道更底層的商業邏輯,以及有什么正在布局的公司值得關注的,其實在此前格隆匯研究團隊就有過相關研究分析,這里限于篇幅不做深入討論,大家有興趣的可關注我們并在下圖添加 格隆匯助理獲取詳細內容。
來源:格隆號研究團隊
但在C端,運營起來會非常困難。
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如果是工業化的半成品,商家雖然已經把食材、佐料全部配好,買回去下鍋煮熟才能吃,那我為什么不點外賣或者去下館子?
大多數用戶,最多只能接受簡單加熱這一步。
也就是說,只能是成品菜。這意味著,對加工程度的要求很高,與降本增效的初衷顯然不符。
同時,在價格方面,成品預制菜更沒有絲毫優勢可言。
我們在電商平臺上隨意搜索,很容易發現,成品菜的價格一點也不比飯館兒里的便宜。
摳門是人類的天性。撇開品質不談,老年人會選擇菜市場,中年人會選擇團購,年輕人會選擇點外賣。
即便確實有人需要這種產品,但也只會是少數人,難成大氣候。
至少目前,C端預制菜并沒有真正契合人們的需求,甚至還可能降低消費者的體驗。若只是生硬地造出一個概念,便難以做大。
因為,B端是生意,C端是生活,兩者不可一概而論。
感性地講,餐飲工業化,不是好事。
我一直認為,飲食界有兩大“罪惡之源”。
第一個是“聲名遠播”的料理包。
如今在城市埋頭996的年輕人,到了飯點叫外賣,會選擇什么樣的飯菜?當然是口味滿意、價格便宜的了,如果可以,最好能在半小時以內送到的,畢竟時間就是金錢。
所以在外賣市場,速度最為關鍵,于是料理包就粉墨登場了。
一份料理包,可能是半年前,甚至一年之前就早已經做好的。但不管怎樣,它還是同時滿足了商家和消費者,乃至外賣小哥們的需求。
這是外賣平臺搶占市場的不二法門,也是商家們在時代浪潮中不被沖走的救命稻草。據統計,如今外賣平臺上已有超過70%商家正在使用料理包。
第二個就是最近在資本市場火熱的預制菜。
而不論是預制菜還是料理包,說到底都是些工業化制品。不能奢求有“新鮮”口味,不論在口感還是衛生、健康方面,與精心炒制的菜肴肯定無法相提并論。
如果我們的生活被這樣的食物充斥,真的會好嗎?
不是妄自菲薄,但事實上,在大多數成熟市場,工業品自身對質量的要求往往比消費品更加嚴格。
比如一款車用產品,豐田廠商的要求往往比消費者高很多。
但我們的外賣市場又是如何呢?正好相反。
如今,外賣店鋪們采購料理包的質量標準是什么,又是否有標準,都不得而知。我們只能看到事實,大量劣質乃至假冒的料理包,通過外賣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消費者們的餐桌上。
這個巨大的漏洞,該如何解決?盡管我們有把菜品工業化的野心,但似乎還做不到堅守質量第一的底線。
同時,上面也說了,預制菜是未來餐飲工業化的趨勢。
所以在未來,針對普通消費者的餐飲業,會廣泛鋪開預制菜的使用,至于專業廚師體現的“個性化”,更多是針對“高端人士”的精品飯店。
連吃都分出了等級,我個人內心是反感的。
難道因為我是普通人,就只能吃流水線的工業品嗎?雖然在營養價值上,并沒有少去什么,但總有一種被歧視的感覺。
無謂年齡、性別、階層、國別,我們都同等擁有享受美食的權利,不是嗎?
我所說的美食,不單是從味覺上,更是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心靈的空虛。就好像農夫們豬圈里養的豬仔們,同樣覺得飼料是無上美食。
即便這些預制菜和料理包,做得再可口,再符合我們的口味,如果我們天天吃這種流水線上產出的“工業品”,和屠宰場里的肉豬有什么分別?
的確,在城市漂泊的人們,在經歷的一天的勞碌后,很多時候都是直接回家休息懶得出門,對飲食的要求并不高,吃些料理包、預制菜之流,也無所謂了。
但總有那么一些時候,我們想要去街頭巷尾,找尋久違的煙火氣息,或一點家的溫暖。盡管只是慰藉,這些當然無法與真正家的感覺并談,但聊勝于無。
所以多少年來,在連鎖餐飲瘋狂擴張的市場盲區中,總有個體小店生存的土壤。
或許某個小店老板做出的味道,讓你想起某個思念卻又不得相見的故人。也或許,是某家面館,讓你想起了媽媽的味道……
正如神劇《孤獨的美食家》里每一集開頭都會出現的一句話:不被時間和社會束縛,在幸福填飽肚子的時候,那一瞬間,他已變得自由自在。無人打攪、無需介懷地大快朵頤,這種孤高的行為,正是現代人被平等賦予的最佳治愈。
在不久的將來,我不希望連這為數不多的真正自由的時間,也要失去。
原本,中國的餐飲結構分布,是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底部是規模極小但規模龐大的路邊攤和夫妻店,腰部是中小型餐廳,頭部是大型連鎖品牌店。
但在疫情蔓延的這兩年,傳統的金字塔結構明顯有被沖擊的架勢,馬太效應初現端倪。
連鎖店雖然也不好過,但依靠自身強大的產業鏈能力,走低價銷售策略,觸角越伸越長,搶占資源的速度一個快過一個。
當預制菜在B端愈發成熟,這種趨勢會越來越快。
但中國的餐飲文化,幾千年來都強調“新鮮”二字。
如果線下小店全部被淘汰,滿世界只剩幾個品牌的連鎖店,先不論他們會不會在壟斷后肆意妄為漲價,單是只能吃料理包和預制菜這點,會讓我們的生活變成什么樣子?
中餐不比西式面包,同一道菜,一千個廚師就會有一千種味道。以糖醋里脊為例,不同人對甜度的要求都不同。
而工業制品最大的特點,就是統一。如果所有人吃的菜,都是同一種味道,即便再好吃,也難以下咽。
舌尖五味即人生,這才是中國傳統餐飲文化的精髓。
如果在時代的裹挾下,所有街邊小店最終都消失殆盡,那將是何等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