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系中,有一個非常常見的錯誤認知 -只要經常聯系,就說明彼此關系親近。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有位學員,他是做教育培訓行業的,因為人際關系的困惑來找我做一對一教練輔導。
一直以來,他自認為是個善于交際的人。一周7天時間,至少有4天下班后,他都會和朋友們聚在一起。
后來,由于教育培訓行業的重大改革,一夜之間,他失去了工作。
在這個行業混了近十年,他做出過不錯的成績,然而在面對突然失業,被迫轉行的時候,自己對未來也充滿了迷茫和擔憂。
本想跟身邊朋友聊一聊對未來職業的想法,聽聽他們的意見,他卻發現自己根本說不出口,而且朋友們對他的職業變動也并不關注,除了每次問一句找到工作沒,并沒有其他更加深入的交流,大家還是像以前那樣聊天吃飯喝酒,聊足球聊籃球。
這一切讓他覺得自己非常失敗,不僅工作沒有了,就連朋友也不是真正關心自己。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判斷你和一個人關系親近度的標準,不是你們相處的時間長短,而是你與Ta的心理距離。
什么是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說的是你與對方對彼此內心想法的了解程度。
了解程度越高,說明你們的心理距離越近,了解程度越低,說明你們的心理距離越遠。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防御機制,而只有當你與一個人有著比較近的心理距離時,你才能夠卸下內心的防御,愿意打開自己,并與對方做出深入的交流。
就像我這位學員,他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和朋友們在一起,但他們聊的都是內心之外的東西,并未真正卸下自我防御機制,他們之間還有不少心理距離。
所以,在遇到困難時,他就無法向他們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而對方也無法感應到他的需求,因此也就無法回應。
可見,判斷你與對方親密度的標準,不是時間,而是你與Ta的心理距離。
如果,你在與你心理距離遠的人身上花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卻忽略了與你心理距離近的人,那么在遇到重大事情時,你就會有種無處訴說、無人傾聽、無人出謀劃策的感受。
除了心理距離,在我上面分享的學員案例中,他找不到出謀劃策的人的另一個原因是:他過于局限了人際交往的角色。
也就是說,在他的人際交往中,交往對象的角色過于單一,他的這些朋友都屬于同一類別。
所以,如果你想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那就需要按照心理距離的遠近,對你的朋友進行劃分。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所有朋友劃分為三類,分別是:核心關系、功能關系、泛泛之交。
第1類關系:核心關系
如何判斷你和Ta的關系屬于核心關系?
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問題,進行判斷:
第一個問題:如果Ta不在你身邊了,你覺得自己的人生還完整嗎?
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奏。
沒有了子期,伯牙認為自己的人生已不再完整,因為再也沒有人能聽得懂他了。
鐘子期,就是伯牙的核心關系。
第二個問題:Ta對你有多重要,你是否心甘情愿為Ta做出犧牲?
日常與人相處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面臨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比如時間上的沖突、金錢上的沖突,以及關系上的沖突等。
而處于你核心關系的人,就是在你面對利益沖突時,心甘情愿的愿意為Ta犧牲自己所在乎的利益的人。
在這里,”犧牲”說的并不是那些不重要的東西,而是那些你非常在乎的東西。
如果你很在乎時間,你卻愿意為Ta擠出時間;如果你很在乎金錢,你卻愿意為Ta大手大腳的花錢,那么Ta就是你的核心關系。
第三個問題:你是否愿意把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告訴他?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脆弱,以及難以啟齒的東西,也許是陰暗的一面,也許是痛苦不堪、不愿回首的過去,是否有這樣一個人,讓你愿意把這一切都告訴他,而不必擔心他的評判與輕視?
如果你與Ta的關系,可以滿足以上任一問題,那就說明你與Ta具有核心關系。
一個人的核心關系,不會很多,畢竟知音難覓,靈魂知己更是難得,所以對于這類關系,你該格外珍惜,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
相反,如果你還沒有核心關系,那么你的人生就會有舉步維艱之感,這時就需要你去尋找和發展。
第2類關系:功能關系
功能關系,說的是那些能夠滿足你特定需要的功能性關系。
比如,你需要有人給你情感上的依靠,你需要有人給你事業上的幫助,你也需要有人陪你一起逛街吃飯等......這些就都屬于功能關系。
如何判斷你跟Ta的關系是功能關系呢?
這里有兩個判斷標準:
第一個標準是:能夠滿足你特定需求的關系。也就是說這個人身上存在你需要的某些東西,從而能夠滿足你的某種需求。
第二個標準是:這些功能是能夠被你所用的。如果你用不了,那么這個人對你來說就不能算是功能性關系。
我們與他人的功能關系,可具體分為13類,在這里先跟大家介紹其中很重要的7類。
1、同好:那些與你有相同或相近興趣愛好的人。
2、支柱:那些永遠站在你這邊的人,他們是你的最佳擁護者。
3、中介:顧名思義,他們會給你提供橋梁,讓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4、教練/推手:他們擅長引導和發掘潛力,會推動你不斷向前,不斷成長。
5、開心果:那些能讓你有好心情,給你帶來快樂的人。
6、開拓者:那些給你帶來新視野、新想法、新文化的人。
7、同行者:擁有共同目標一起前行的人。
可見,不同的朋友,因為他在性格特點、經驗能力上的不同,與你形成的關系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功能關系。
比如:我的團隊成員,就是我的“同行者”,我們平時一起遠程工作,互相支持打氣,向著共同目標不斷前行。
我的一些朋友,則是我的“同好”,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包括園林、書畫......所以,每年我都會花一些時間與他們見面,或是一起游賞園林,或是一起品茶論畫。
我也有一些“開拓者”式的朋友,比如我的一些CEO、創始人朋友,跟他們聊天常常會有很多新的收獲,包括視野上的收獲,以及見識上的收獲。
我也有自己的教練/推手,每月一次的一對一教練輔導,正是幫助我梳理近期問題、深入認識自己的機會。每當我有重大問題需要決策時,教練/推手也會給我很大助力。
這些,都是我的功能關系,而對于不同功能的朋友,與之交往的方式自然也該不同。
當你運用這個劃分方法時,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什么人處于什么角色是由你決定的,角色并不是天生的。你可以去刻意經營你們之間的某一種功能性關系。
第二個原則:不要把你的所有期望和需求放在同一個人身上。
關系中的很多痛苦之所以會產生,正是因為我們總想在一個人身上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和期待。
第3類關系:泛泛之交
泛泛之交,說的是那些不能滿足你特定需求的關系。
這些關系,可能是平日單位里的一些同事,你們雖然相互認識,但你不會找他幫忙,更不會有情感上的連接,這就是泛泛之交。
在所有關系中,泛泛之交一般都占據了最大的比重。
就像從小到大,我們認識過那么多的人,但現在留在生命中的還有多少?那些被我們遺忘的,以及分開后就再也不聯系的,都是泛泛之交。
在通過對朋友進行了以上三類梳理后,你就會對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擁有一個全景性的了解。
而這時,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哪個類別嚴重缺失,或者對哪個類別的關注過少或過多,從而就能做出相應的調整。
并最終為自己構建一個具有不同功能、滿足不同需求的人際關系網,然后花時間精力把它經營的越來越好。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你和外界發生聯系的過程,就是你在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的過程。
只有當你擁有了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你才可能活出真正好的人生。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