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行各業都在拼命裁員。
尤其是互聯網大廠的裁人,往往都是一整個部門直接端掉。很多HR上午還在跟員工談裁員,下午自己就被裁掉了。
我的讀者群里也有很多朋友中招,沮喪,失落,迷茫,各種負面情緒一時間全涌了上來,讓人心里五味雜陳,很不好受。
面對裁員該怎么辦?接下來如何調整自己?往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這些問題成為大家比較關心的重點,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好好聊一聊。
首先,最近這種跨行業跨領域的大面積裁員,是非常罕見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個人的工作能力只占極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原因是大環境沒有以前那么好了,整體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周期起伏調整的階段。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就已經有了征兆。
炒股的朋友應該能更敏銳地感知到,從去年年中開始,資本市場就一路下行,股市從3600多點一直跌到現在的3200點左右。
像新能源,大健康這些往日的風口行業,現在都跌到谷底,和這些產業息息相關的其他行業,自然免不了受到波及。
再加上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持久不滅的新冠疫情,以及上面政策的一系列變化,共同導致了經濟形勢都在下行。
所以這是從上至下一層層波及下來的,最終具體落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頭上。
這就跟90年代的下崗浪潮一樣,它并不是少數幾個人的錯,而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陷入到過分的自我懷疑中,覺得裁員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力出了問題,是自己拖了公司和部門的后腿,被社會殘酷拋棄了。
這種負面想法不僅不能解決眼下的問題,反而還會耽誤未來我們重新找工作的信心。
大家一定要擺正心態,裁員只是公司和行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它并沒有那么恐怖,但它敲響了一個警鐘,提醒著我們:
是時候重新全面審視一下自己了。
就像新冠肺炎的發生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錯,但我們也要引起足夠重視,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大化做到警醒和預防。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注意,養成干凈健康的習慣,這才是正解。
工作也是如此。
造成裁員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無論什么原因,這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審視一下自己的角色和工作能力,究竟有沒有缺陷,有沒有待完善的地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端正心態,繼續前進。
當一個公司裁員,最先開刀的往往都是那些成本過高,不怎么賺錢或者與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相悖的部門和人。
簡而言之,就是非核心業務部門。
當你不幸面臨裁員危機時,這其實是一個軟信號,公司是在告訴你:
“你的工作角色并沒有那么稀缺,你對公司的重要性也沒有那么高。”
這個消息確實讓人沮喪,但反過來想,這也是在提醒我們:
“我的實力真的很能打嗎?我的思維真的跟上時代了嗎?”
公司裁員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問題太復雜,不好一概而論。
而且員工都是弱勢方,與公司去爭辯抗衡,ROI通常都很低,最后要裁員的還是會裁。
這個時候,倒不如在保證離職后利益不受損失的情況下,全面檢視我們在行業市場上的價值究竟幾何,復盤一下我們工作上待提升的空間具體有哪幾塊,最后精進自我,重新上路。
我見過那種30多歲被突然裁員的職場中年人,之前的工作都是混日子,各種職場PUA下面的下屬,關鍵時刻不是推脫責任就是拉下屬出來頂鍋,既不能獨當一面又不能領導群眾。
以前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這種人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他們吃的是行業發展的紅利,而不是憑自己的專業能力打出一片天地。只要選對了賽道,混日子也能混得不錯。
可現在市場行情不好了,紅利都沒了,誰能干活誰能頂事老板一眼就看得出來。
公司讓你留下來可以,可你要在接下來三個月給公司帶來穩定的創收,并且給你的資源支持和人員配置比過去少了三分之二,你能不能干?
現在潮水褪去,才到了拼真功夫的時候。與之相對的另一個例子,是我一位做廣告策劃的朋友。
上個月他也面臨公司的裁員危機,可他絲毫不慌。
因為他本身工作能力就很強,專業技能和知識橫跨多個領域,操盤過眾多業內知名的品牌營銷案例,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回報。
這樣的人才,在整個行業里都是百里挑一的存在。他的簡歷,放出來都是各個公司搶著要的香饃饃。
這次裁員只是因為公司的業務發展戰略調整,以后轉型做MCN和電商領域,不再發力品牌營銷端,所以他也和公司好聚好散,拿了N+1后重新出來找工作。
果然,他離職的消息在朋友圈剛發出來,一下午就收到4個獵頭的電話,一周內面試了3家公司,一個月后就入職了一家知名運動品牌公司,擔任品牌營銷副總監。
你看同樣是裁員,能力足夠硬,專業足夠強的人,到哪里都不缺飯吃,因為他的可選擇面太多了。
這時可能有朋友會問了,想提升自己,卻不知道從哪里下手,該怎么辦?
我以前在文章里有講過,盡量先把時間精力放在底層能力的打磨上,而不要太專注于某一個專業功能模塊的能力提升。
這么做的好處,是哪怕你換個行業和崗位,也能快速上手,風險成本更低。
那什么叫底層能力呢?
就是放在任何行業都能派上用場的技能,它們不受行業特點的過度制約,最多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修修補補,馬上就能發展成一套新的“技能包”。
比如銷售技能,比如對業務的理解能力,比如與客戶的溝通談判技巧,比如對項目的整體管理和把控能力,比如對成本和利潤的模型搭建與計算能力,比如新媒體內容的創作和引流能力......
這些都叫底層能力,是任何行業都需要有的萬金油技能。
前段時間教育行業大裁員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很多其他行業的獵頭紛紛跑過來搶人。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最先被搶走的不是那些當老師教課的人,而是做渠道銷售,做流量投放,做內容營銷的頂端人才。
大家想想為什么?
因為這些人即使不在教育行業工作,其他行業也需要這樣的人才。所有行業都要做營銷,而未來營銷的大勢所趨就是新媒體,就是內容驅動流量,就是品效合一。
如果你是一個做新媒體投放的流量投手,每次做投放的ROI都比別人高,哪個行業都會搶著要你。
同樣的,如果你是一個新媒體寫手,對互聯網內容有靈敏的嗅覺和網感,寫過不少10萬+,不做教育行業了也有大把的地方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而且這樣的人,都有自己獨到扎實的方法論。雖然以前在教育行業做,但換個行業只需要把原來的方法框架進行一番修改和更新,馬上就能拿來用。
再比如對業務的理解能力,這個非常重要,但少有人提及。
公司的這條業務線是怎么賺錢的,哪些地方產生成本,哪些地方會有利潤,決定這一行賺錢的關鍵指標都有哪些,核心生產力體現在哪里,現金流周期是多久,如何與競爭對手形成區隔......
這都叫對業務的理解能力。
不對,與其說是能力,倒不如說這是一種思維,是基于大量經驗和現實抽象總結成的一套框架邏輯。
帶著這種框架邏輯去“套”不同的領域,能加速自己的理解程度。
符合這個框架的就拿進來,不符合這個框架的就對框架進行調整和修改,最終變成一套符合該領域特征的新框架。
學習,研究,總結,實踐,復盤,自成一套內循環。
我見過一個很夸張的例子,是一家500強快消企業的財務總監,后來轉職做人力資源總監的。
從財務跨行到人力,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但她強就強在僅僅花了3個月時間去理解業務線,然后馬上就把團隊帶領的井井有條。過了一年,她就晉升成公司的首席人力官。
很不可思議對不對?
但細究她的背景,這些都有跡可循。人家咨詢公司出身,MBA畢業,做過不少行業的商業分析工作,曾多次被公司評為“高潛力員工”。
這些都幫她形成了一套縝密的商業框架思維,去理解業務自然比別人穩準狠,這就是底層能力。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覺得這都是金字塔頂端的例子,對普通打工人不具備普適性。
其實并不是這樣。
舉這些例子,是想給大家一個參考,我們可以朝著這個大方向去努力。努力的方向正確,后面就看努力的程度有多少,這決定了以后能走多遠。
有些裁員并不是你的錯,但你接下來可以做些正確的事情,避免以后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最重要的事,就是拓展你技能和資源的延展性。
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現在的工作就是我們未來的終身職業。一旦行業大面積裁員,就很難再混下去了。
可實際上,你的工作只是對你底層能力的一種表面展現而已,
只要積極去拓展自己技能的延展性,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加減乘除,你完全可以東山再起,柳暗花明。
比如這一批很多被裁的程序員朋友,覺得被裁了就沒地方去了。但程序員這個職業,可拓展性非常強。
程序員的編程能力,背后代表的是邏輯思考;
程序員對用戶體驗的優化,背后代表的是對人性的洞察和理解;
就連程序員對項目進行的AB測試,背后代表的其實是一套科學的“最優解尋法”。
程序員這個工作,只是對這些更深層能力的直觀體現而已。即使不做程序員,這些能力依然可以嫁接在別的新領域。
再比如做設計的人,除了在廣告公司給甲方設計海報以外,就沒別的能做嗎?
當然不是。
設計背后代表的是一種審美能力,是把一種美好的感受傳遞給用戶。而好的審美能力,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和市場。
現如今哪里都要審美,就連日常生活中一個簡單的小蛋糕,有審美的人做出來就是賣相好,銷量更好。
所以不要覺得一旦裁員就是自己沒用了,找個時間抽絲剝繭,拿上紙筆做個全面的自我檢視:
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擅長做什么?
這些背后代表了你的哪些底層能力?
這些能力和哪些行業領域很相似,又能在哪些地方重新派上用場?
你的興趣擅長在不在這些地方?
如果把這些能力重新做嫁接,你可以做什么?
這叫做先回歸,再出發。
總之,既然我們改變不了裁員的大環境,就應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改變自己中去。
給自己留好足夠的風險抵抗金,花錢不要再大手大腳,警惕任何打著“取悅自己”旗號的消費主義陷阱,趁這個時機重新謀劃一下接下來的人生道路,砥礪前行。
抱怨解決不了問題,訴苦也幫不到你。唯一有用的,是積極自救,順勢而為。
以上,希望能夠給到各位一些啟發。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