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季度,相比電視劇的熱度,綜藝市場有點過于平淡了。
開年以來,《開端》《人世間》《余生,請多指教》《心居》等劇開播期間持續霸占著社交平臺C位,幾乎日日都上熱搜,但綜藝卻沒有掀起多大浪花。《愛樂之都》《天賜的聲音3》《半熟戀人》《王牌對王牌7》《你好星期六》《朋友請聽好2》等綜藝接連開播,其中既有細分題材的新節目,也有久經沙場的綜N代,但總體而言都熱度有限,要么是口碑有余流量不足,要么就是流量及格但口碑拉垮,網友也紛紛吐槽,好像很長一段時間都沒看到一檔比較受歡迎的綜藝了。
在市場與政策的雙重疊加下,穩中求進成為各家內容開發的主線,Q1開局冷淡也在意料之中。在選秀節目和偶像養成節目因各種亂象被叫停之后,綜藝行業上下游終于回歸冷靜,然而一年時間過去了,市場始終沒能等來新的“爆款”,也沒有摸索出成功的頭部替代品。通過拓寬品類、題材創新來御寒的綜藝市場,依然在苦苦探尋下一個爆款賽道。
爆款缺失、多個節目表現不及預期,是許多業內人對Q1綜藝市場最直觀的感受,而對于格外依賴流量的視頻平臺而言,這樣的冷淡在網綜中有著更直觀的體現。
數據顯示,Q1開播的網綜超過40檔,豆瓣評分超過7分的只有《半熟戀人》和《大偵探》第七季兩部,半數以上的網綜評分都集中在5分上下。播放指數方面,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統計,排在前五的分別是《麻花特開心》《半熟戀人》《哈哈哈哈哈》第二季、《大偵探》第七季與《我們的滾燙人生》。
這其中,除了《麻花特開心》播放指數達到144996,其他綜藝播放指數均在10000以下,排在第五名的《我們的滾燙人生》播放指數只有50769,基本上每后退一名播放指數都在斷崖式下跌,排在第十名的《朋友請聽好》第二季播放指數更是只有32495,而十名開外的綜藝,其熱度與數據之慘淡可想而知。
播放量方面,骨朵熱度指數顯示Q1播放量前十的網綜全部都是昔日爆款,《創造營2021》《青春有你3》《乘風破浪的姐姐2》《奇葩說7》《吐槽大會5》這些節目長尾效應依舊不減,而Q1新綜藝播放量均未進入前十,其號召力遠遠不及曾經的頭部節目。
過去數年,作為綜藝市場中吸金能力最強、影響力最大、輸出爆款最多的內容品類,選秀和偶像養成節目被按下暫停鍵,內容格局以及背后復雜的產業鏈被迫大洗牌,其調整與震蕩至今仍在進行中,對2022年整個內娛綜藝市場也繼續施加著影響。
拋開與昔日爆款的對比,從新綜藝自身維度看,Q1表現較好的節目中綜N代優勢明顯,播放量前十五的榜單綜N代占據7席,《大偵探》第七季、《哈哈哈哈哈》第二季、《王牌對王牌》第七季、《最強大腦》第九季、《青春環游記》第三季等節目雖然疲態盡顯、吐槽聲不斷,但仍然是市場收視和熱度的扛鼎者。在沒有頭部爆款的市場競爭中,自帶流量基礎的綜N代反而更容易獲得關注。
其實,綜藝節目一直是長視頻中最具活力,也是最具敏感度的內容領域,經歷了低谷之后,很多業內人對以綜N代和小而美垂類節目撐場面的Q1市場,本來也沒有抱太高期望,只是這樣的冷淡局面還要持續多久,全年綜藝市場會何去何從,實在讓人忐忑不安。
當然,相比基本盤的平淡,如果跳出市場整體大環境來審視,還是能在細節處看到綜藝市場的一些積極變化,由于頭部爆款缺失,Q1的綜藝被迫在“小而美”三個字上做足文章,在市場的倒逼下,在垂類圈層進一步深耕。
Q1的綜藝市場,有兩個賽道格外擁擠:冰雪運動類和戀愛觀察類,北京冬奧會不僅讓一眾冰雪項目從“冷門”走向大眾視野,也催生出很多相關綜藝。Q1有十余檔冰雪綜藝陸續開播,從內容來看這類節目主要分為科普向、競技感和偏娛樂這三種風格。《冬夢之約2》《冰雪正當燃》《超有趣滑雪大會》《跟著冠軍去滑雪》等都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成為Q1綜藝市場的一大亮點。
不過,這類節目基本上都采用“明星+冠軍”這套組合拳,且借助了冬奧會的熱度,比起其他綜藝,對奧運冠軍過于依賴,綜藝效果不夠突出,破圈難度相對更大。在后冬奧時代,隨著大家對冰雪運動關注度逐漸降溫,能堅持做下去的冰雪類綜藝應該寥寥無幾。存活下來的節目必然也會以冰雪之名,行娛樂化的真人秀之實,而當冰雪只能作為載體而非核心,魅力大打折扣就不足為奇了。
比起曇花一現的冰雪運動類,戀愛觀察類節目異軍突起才是Q1綜藝市場最值得關注的趨勢。近年來,隨著《心動的信號》《我們的戀愛》等節目出現,戀愛觀察類綜藝在市場上慢慢搶占到一片空間。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Q1的戀綜也開始向更多細分類型擴展,呈現出角度多樣、內核多元等新特點。
戀愛觀察真人秀《半熟戀人》、社交觀察真人秀《春日遲遲再出發》、旅行情感真人秀《怦然心動20歲》與初戀成長真人秀《沒談過戀愛的我》是Q1最受關注的四檔戀綜,從定位就能看出,在同題作文的賽道下,節目組各出奇招費盡心思從小切口來打造差異化,促使戀綜形態往更多元的方向發展。
《怦然心動20歲》瞄準了還未步入社會的20歲青澀群體,邀請10位年輕人開啟一場青春畢業旅行,在旅行過程中挖掘青年榜樣的青春能量,也呈現后浪昂揚群像。《沒談過戀愛的我》進一步細分人群,將關注點放在從未談過戀愛的母胎單身人群上,這樣的戀愛小白成長記與雙向奔赴不僅甜度感人也細分了戀綜的關注群體。《春日遲遲再出發》則選擇了7位經歷婚姻破裂的大齡男女,分享心路歷程,出發尋愛。《半熟戀人》將目標群體鎖定在30+的輕熟素人嘉賓,這些人對于愛情直接純粹的表達,很有現實意義。
可以說,這些新節目不同程度地激起了討論和話題,雖然“發糖”是戀綜永遠繞不開的主題,但Q1的戀綜已不僅僅滿足于發糖,通過對垂類圈層的細分與深耕,反向“戳破戀愛的泡泡”,將更真實的婚戀狀態展現出來。比起以往單純制造愛情烏托邦的節目,Q1的戀綜有了更多底層思考與現實意義。
前兩年的婚戀綜藝往往集中在發糖與催婚兩個方向,而一旦話題和內核走向趨同,很多節目就會陷入“炒作”怪圈,深度不夠,“炒作”來湊,陷入惡性循環。在整體平淡的市場大環境中,Q1戀綜的變化讓人欣喜,對社會焦點的關注,對核心議題的挖掘讓其呈現出更多元和包容的價值觀。當細分與深耕做到極致,“小而美”綜藝反而有了更大范疇的擴容。
雖然各種垂類細分的綜藝撐起了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認,頭部爆款的缺失依然對市場影響甚大,沒有了真正能夠獲得現象級關注的作品提振,整個市場很難掀起大浪。即使有些新節目在圈層引發了狂歡,但無法掩蓋整體聲量不足的局面。
過去數年,作為綜藝市場中吸金能力最強、影響力最大、輸出爆款最多的內容品類,選秀和偶像養成節目一直都是頭部爆款的主要輸出地。在當時,“偶像養成”這四個字代表著涌動著生命力的青年文化,對行業而言,偶像養成是商業邏輯最順的一類節目,且已經被韓國證明成功,有著巨大的誘惑力。通過藝人引領青年文化,然后緊緊抓住年輕市場,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無疑是一條爆款制造的捷徑。
然而,僅僅火爆了不到四年時間,偶像選秀與養成類綜藝就走入了死胡同,這類綜藝固然能夠吸引驚人流量,但同時也助長了“飯圈文化”、“場外打投”、“粉絲互撕”、“誘導消費”等不良現象,而數據造假與商業炒作的方式,給娛樂圈與社交媒體造成很強的“污染”,更不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與道德觀,被整頓是遲早的事。
去年,偶像選秀與養成類節目被按下暫停鍵后,整個綜藝市場的內容格局以及背后復雜的產業鏈被迫大洗牌,對于這類節目被叫停,大多數網友持贊同態度,但是其引發的調整與震蕩至今仍在進行中,行業對于選擇哪條賽道來彌補這一缺口,至今仍然沒有頭緒。
在偶像選秀與養成類節目被叫停后,市場曾嘗試讓音綜挑大梁,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共有50余檔音綜開播,是過去三年來數量最多的一年,然而無論是綜N代還是新節目均反應平平,鮮有爆款出現,一些節目開播后雖然出現了碎片化熱點,但很快又歸于平淡,出圈者寥寥無幾。
事實上,音樂類綜藝一直近十年國產綜藝市場最為穩定的一個題材,不管風口上的新寵如何更替,音綜卻一直穩扎穩打不可或缺。對此,兩大王牌節目《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功不可沒。
不過,再好的菜都會有吃膩的時候,這兩檔王牌為音綜市場開疆拓土,創造了太多第一之后,也難逃“綜N代魔咒”。《歌手》在2021年最終停辦,依然堅守的《中國好聲音》去年迎來十歲生日,但開播后聲量很小,選手們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鮮有亮色。
昔日王牌垂垂老矣,新生代音綜也表現不佳,目前,市場仍未找到下一個爆款賽道,今年Q1的綜藝市場整體依然處于“寒冷”之中。而要尋找下一個爆款賽道并非易事,需要市場、題材、政策、觀眾與圈層議題多管齊下形成合力,除了節目形態要能讓更多人接受,還要有能夠支撐其越走越遠的精神內核,《創造營》《吐槽大會》《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爆款均是如此。
從目前來看,“爆款焦慮”短時間內似乎很難有效緩解,平淡或將是今年整個綜藝市場的主基調。
(文章配圖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