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當下世界正經歷著一場罕見的劇變。如果你不站在歷史的背景下解讀,就很難理解這句話,也會很難理解目前的歐洲。為什么會這樣?那些各執一方的說辭,究竟誰是對的?今后又會走向何方?以史為鑒,方能把握當下,洞見未來。這里有11本關于歐洲歷史的好書,可以幫助你理解令人困惑的歐洲大陸。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歐洲的歷史常常是動蕩、野蠻與殘酷的歷史,同時也是鼓舞人心、令人振奮與革命性的歷史。在歐洲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似乎沒有中間地帶。
鑒于俄羅斯與烏克蘭關系的最新發展,我認為整理出一份書單也許能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因為這些書可以幫助你理解將整個歐洲大陸聯系在一起的各種線索。那些也許能解釋影響這次動蕩的歷史因素的線索。
作為一名英國歷史專業的畢業生,我的大量研究都跟歐洲及其歷史有關。問題是,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很難知道該從什么地方開始著手。
除非你正在學習特定時期的歐洲史,比如納粹德國或拿破侖時代的法國,否則的話任何了解特定主題的嘗試可能都會讓人不知所措。
我列舉清單的目標是提供可概述歐洲大陸歷史的書籍,范圍涵蓋了過去到現在。不過會更側重現代歐洲歷史,因為它仍然影響著當今的歐洲大陸,但有些書會把回望的目光放得更遠,以便為了解歐洲的過去提供更多的背景。
《血色大地》審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和納粹在東歐犯下的大屠殺。如果你不知道這個疆場的血腥程度的話,據估計,在1933年至1945年間有1400 萬非戰斗人員被殺。
當納粹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發起巴巴羅沙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時,他們不僅入侵了蘇聯,還制定了消滅數百萬人的計劃。跟在步兵后面的,是一個名為特別行動隊(Einsatzgruppen)的組織。這個組織的任務是消滅新占領土地的平民,包括猶太人、當地知識分子以及羅姆人(吉普賽人)。
兩股對立的力量相遇,加劇了標志這兩股力量的流血和死亡。一邊迫使數百萬人挨餓、無辜人民被殺,古拉格的大面積使用,納粹對種族純潔以及為德國人獲得生存空間(Lebensraum)的癡迷也不相上下。
由于當時在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以及大屠殺期間所發生的駭人聽聞的暴行,人們往往會遺忘東線的事情。但《血色大地》讓人看清楚東歐這里究竟流了多少血,以及這兩股勢力為了征服該地區究竟有多殘酷。
考慮到 2022 年初的事件,《歐洲之門》可能是這份書單上最據相關性的一本書。此書審視了烏克蘭的歷史與未來,以及它與當下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系。
沙希利·浦洛基的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明白這一點,今天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情,不過是歷史上一再發生的事件的重復。
烏克蘭的主權多次受到攻擊,尤其是在蘇聯時代,數百萬人在大饑荒中喪生,這是一場造成數不清的痛苦的人為饑荒。
由于烏克蘭地處西歐與東歐之間,所以在許多場沖突當中都扮演著核心角色,這塊土地屢屢受到攻擊,羅馬人、奧斯曼人、納粹與蘇聯都曾爭奪過對這塊肥沃土地的控制權。
如果你想了解為什么俄羅斯會如此迫切采取這次行動,沒有比《歐洲之門》更好的書能幫助解答這個為什么的了。
《地獄之行》回顧了從 1914 年到 1949 年的這段時期,這段時期歐洲卷入了震撼整個大陸的戰爭(編者注:一戰和二戰)。
克肖是一位了不起的歷史學家。雖然這本書是用宏大視角審視那個時期,但他在講故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對于主導那個時代的兩次世界大戰,他很好地講述導致大戰爆發的那些重要故事。
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一點是,其實發生在歐洲大陸的那兩場大戰并沒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相反,那是由于當時的政客們未能理解自己所面臨的威脅,特別是希特勒對奪取東歐土地的渴望。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歐洲發生的第一次或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其他一些書可以參考。但是,《地獄之行》在拆解這整個時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視角不僅有當權者的角度,而且也包括用普通市民的眼光。
《絲綢之路》這本書很棒,它是從貿易和經濟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此書將你從兩千多年前帶回到今天,解釋了各個帝國的興衰浮沉。
這是一本鴻篇巨著,篇幅超過了 600 頁,但值得一讀,因為你會學到很多東西。正如你通過書名也許就能了解到的那樣,它研究的是從歐洲到亞洲冒出來的貿易路線,也就是絲綢之路。
雖然這本書并沒有關注歷史的特定時間或地點,但卻提供了一個迷人的視角,說明了這條貿易路線是如何影響世界,并一直影響到今天的。
看過《絲綢之路》之后,對于歷史上發生的地緣政治變化,以及這些社會的經濟是如何影響其興衰的,你就會有更好的理解。
伊恩·克肖(Ian Kershaw)的第二本書《激蕩歐洲全球時代》審視的是于從 1949 年至今的歐洲歷史時期。
這本書描繪了這個大陸是如何告別殘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達成協議,重建支離破碎的歐洲的。
這段歷史經常會被忽視,因為它仍然在許多人的記憶當中,但它對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仍有著巨大影響。蘇聯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冷戰仍在塑造著世界,俄羅斯對作為前蘇聯一部分的烏克蘭的所作所為就是明證。
而歐盟的成立則展示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一種新的方式。這是一種日益依賴和相互交織的法律架構,目的是為了避免從 1939 年到 1945 年間導致歐洲陷入癱瘓的那種破壞。
克肖還研究了歐洲的團結是如何開始破裂的。雖然激蕩歐洲的那個全球時代已經在 2017 年結束,但它依然為我們今天提供了許多相關的經驗教訓,讓我們能夠大致了解歐洲為何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如果你想找歐洲歷史的快速指南,那么約翰·赫斯特的《極簡歐洲史》就是你的起點。
這本書首先介紹了歐洲文明是如何開始的,并通過塑造歐洲大陸歷史的重大事件描繪出一條文明的發展路線。此外,這本書還研究那些歷史歲月的文化、宗教以及社會框架。
如果你想對歐洲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那么《極簡歐洲史》就是完美選擇。它提供了一個快速的概覽,讓你可以全面了解歐洲的歷史。
讀完這本書之后,你就可以繼續去看自己感興趣的特定時期其他的相關書籍。
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其實只是以前的快照。歐洲的情況尤其是這樣,在這塊大陸上,曾經有過不同的國家和帝國興衰沉浮,然后不復存在。
為什么說《消失的王國》是一本值得閱讀的精彩好書?這就是原因。它讓那些在歐洲大陸上被時間抹去的地方變得栩栩如生。
雖然有很多你可能并不熟悉的王國已經消失或被納入更大的國家之內,比如阿拉貢、利特瓦、拜占庭、門興等,但也有一些國家是最近才被解散的。
想想看,30年前,捷克斯洛伐克、蘇聯以及南斯拉夫都曾經是國家,但現在全都已成過眼云煙,變成時代遺跡。為什么說過去往往比我們能意識到的更奇怪、更有趣?《消失的王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安妮·阿普爾鮑姆是當今世上最優秀的歷史與政治作家之一,她寫的任何一本書我本來都可以放進來,但我覺得《鐵幕》是最切題的一本。
二戰后,東歐與西歐之間降下鐵幕,這一事件決定了接下來的那 40 年的走向,直到 1989 年柏林墻倒塌。
在此期間,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只是蘇聯的附庸,今天獲得獨立的一些國家,如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則完全并入了蘇聯。
《鐵幕》在兩個問題的解釋上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其一是蘇聯人是如何主宰東歐的,二是他們為確保自己仍然是該地區的主導力量,都采用了哪些手段。這是一本很好地解釋了東歐現狀的書。
《在歐洲:跨越二十世紀之旅》是這位荷蘭記者在一個世紀即將結束的1999 年寫成的一本書,審視了歐洲的歷史,非常的引人入勝。
這本書屬于游記題材,作者游歷了曾塑造 1900 年代歐洲大陸歷史的地方。想想看,比如斯雷布雷尼察、德累斯頓、切爾諾貝利,布魯塞爾。不管你是不是住在歐洲,所有這些地方都曾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這本書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馬克在歐洲大陸旅行時所展現出的洞察力。作為一個曾在歐洲展開過6 個月的公路之旅的人,我在旅行當中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和啟示。
《在歐洲》這本書野心很大,要不是作者文筆出色,對所拜訪之地有精彩描述的話,書讀起來可能會很乏味。但是,這本書對塑造現代歐洲的地方和事件做出了引人入勝的剖析。
《這是不是個人》是意大利猶太作家普里莫·萊維所著,描述了被關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慘故事。
萊維是在 1943 年 12 月被捕的,然后在 1944 年 2 月被送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直至被解放。他的故事非常精彩,用來描述所目睹到的恐怖的文字扣人心弦,也一樣的令人恐懼。
我的奧斯威辛之行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很難想象在納粹控制下的集中營中要想幸存下來是多么的恐怖。奧斯維辛是一個可怕的提醒,提醒我們記住人類最糟糕的一面,以及當我們僅僅因為不同而妖魔化他人時會發生什么。
這就是為什么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是不是個人》這本書,最好是參觀一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原因。這樣一來,你不僅會了解歐洲與世界史上最可怕的行為之一,還能發現人類最好和最壞的一面。
《向加泰羅尼亞致敬》記錄了西班牙內戰期間喬治·奧威爾在巴塞羅那的經歷。這場戰爭因為發生在 1930 年代,往往會被人遺忘,但它對隨后發生的事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格爾尼卡的空襲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史無前例的肆意破壞,激發了畢加索創作出那幅著名的反戰藝術作品(《格爾尼卡》)的靈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發生事情的預兆。
也許《向加泰羅尼亞致敬》最重要的內容是奧威爾對戰爭的描述。原本期待會度過一段激動人心的熱鬧時光的他,結果卻要面對一場單調且艱難的戰爭。
奧威爾的作品生動地描述了經常會被遺忘的一段歐洲歷史,并向世人警告戰爭的愚蠢。這本書是奧威爾寫得最好的作品之一,為近 100 年后的我們提供了一個嚴厲警告。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