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高血壓,請注意!》,作者:王星,36氪經授權發布。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年紀大了,別老激動,回頭高血壓又該犯了。”
高血壓在我們的固有印象里,總認為是一種“老年病”,其實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沉默殺手”已經入侵了年輕人的“領地”。高血壓患者的年齡,開始一低再低。
中國疾控中心2020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人數達2.45億,每4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壓。1991年我國青少年高血壓患病率不足6%,到了2015年已經上升到近13%,其發病率年輕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24歲的小楊的父母都有高血壓,小楊也比較胖,身高1.75m,體重接近150kg。1年前他發現自己有高血壓,血壓最高達180/120mmHg。當小楊猶豫要不要吃降壓藥時,有一些“專家”告訴小楊:“不能吃降壓藥,降壓藥毒性大,傷肝傷腎,你才20來歲,還沒娶媳婦呢,把腎吃壞了怎么辦?”
單純的小楊就相信了這些“專家”,任由自己高達180/120mmHg的血壓發展。2018年農歷二月二,在這個“龍抬頭”的日子,小楊的頭沒“抬”起來,血壓高達217/177mmHg,腦袋實在承受不了這么大的壓力,腦血管崩裂,發生了腦出血。
腦出血急性期病死率非常高,這對于一個24歲的年輕人來說,無異于掉進萬丈深淵。
高血壓不能不查,更不能不在意,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免于受到更大的傷害。
高血壓指南中只有未成年人和成人的高血壓標準,我國和歐洲的高血壓標準就是血壓H140/90mmHg,血壓G120/80mmHg屬于理想血壓,在兩個數值間稱為正常血壓高值。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的血壓沒有超過140/90mmHg就萬事大吉,其實理想血壓應該是G120/80mmHg,不然心血管風險和死亡風險還是會增加。
1. 頭暈
頭暈是高血壓中最常見的癥狀,有些是一過性的,有些是持續性的。高血壓患者頭部會產生沉悶感,嚴重時會影響工作學習,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
2. 頭痛
頭痛也是高血壓的常見癥狀,多為持續性鈍痛或搏動性脹痛,甚至是炸裂樣劇痛或太陽穴及后腦跳痛。
3. 煩躁、心悸、失眠、耳鳴
血壓升高后,一些人常出現煩躁、耳鳴、心悸、失眠等癥狀。失眠多表現為入睡困難或早醒、睡眠不實、噩夢紛紜、易驚醒。
4.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一些人注意力容易分散,記憶力減退,經常很難記住近期的事情。
5. 出血
高血壓可致腦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彈性減小、脆性增強,進而使血管破裂出血。其中常見鼻出血,還會發生結膜出血、眼底出血甚至腦出血等。據統計,在大量鼻出血的患者中,大約80%患高血壓。
6. 其他癥狀
高血壓患者有時還會出現胸悶、疲勞、四肢麻木等癥狀。
《中國慢性疾病及營養狀況2020》指出,我國成年高血壓患者比例高達27.5%。而很多青年高血壓患者多表現為單純低壓偏高,主要原因就是交感神經興奮,這和精神壓力、焦慮情緒等關系更大,成人承受著生活和事業的壓力,加上生活節奏逐漸變快,因而容易忽略健康問題,并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成人患高血壓的比例逐漸上升。
各個年齡階段的降壓原則其實都一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服用正規的降壓藥。但不同年齡段的降壓各有側重點。對于青年人來說,除戒煙戒酒、堅持運動、健康飲食、控制體重、規律作息之外,更主要的是減輕壓力、緩解焦慮。
至于藥物選擇,低壓偏高的人可以根據心率快慢選擇洛爾類、普利類或沙坦類,更利于低壓的控制,這和它們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有一定的關系。心率快可選擇洛爾類,心率不快可選擇普利類或沙坦類。
需要強調的是,中青年高血壓的危害更大,心腦血管風險和死亡風險更高。雖然心血管疾病已是我國的頭號疾病,但高血壓對于很多人來說依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從2017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三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副主任醫師王星醫生,就開始通過互聯網向大眾科普心血管知識。
他的科普文章獲得超14億人次閱讀,科普視頻獲得超12億人次收看。新冠疫情期間,經常熬夜至凌晨2點,在網上免費為百姓解答問題,共計約8萬人次。在王醫生科普影響下,數以萬計的人,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三高,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如今,他帶來了第一部作品——《高血壓,請注意!》,希望讓更多人遠離心腦血管疾病,讓更多家庭免受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
這本書從15歲到90歲的老年人都可以閱讀,包含了64個王星醫生親身經歷的病例,囊括高血壓10大危害,20大謠言,12個判斷,以及降壓藥使用的10個注意事項,測血壓的7項要求。
更有性別和高血壓的關系、高血壓是否影響婚姻和生育、得了高血壓能不能外出旅游等關于高血壓常見問題的解答。
帶你重新認識高血壓,正視高血壓,科學降壓,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通過飲食、運動、睡眠、藥物等來控制高血壓,遠離謠言,成為自己身體的“拆彈專家”。
書名:《高血壓,請注意!心血管王醫生陪你降血壓》作者:王星,出版社: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王星(心血管王醫生)
副主任醫師。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在三甲醫院心血管中心工作20余年。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臨床和科普工作,始終堅持兩條治療原則:能用健康生活方式解決,就不用藥物;能用藥物解決,就不用手術。
先后獲得:中華醫學會優秀科普人物、“科普中國”優質科普作者、人民好醫生等稱號,以及“人民日報健康號”科普先鋒獎、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科普特殊貢獻獎和科普推動獎、全民抗疫健康科普貢獻獎、長城心臟病科普先鋒獎等科普獎項。
目前擔任:“科普健康中國”新媒體專家組組長,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心肌梗死科普大使,中央電視臺《生活圈》科普專家,長城心臟病科普大使,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科普專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