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大眾右手蔚來,江淮汽車似乎有著不錯的前景。
只不過,從目前的財務數據來看,其正承受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如果不是每年十億級的補助,甚至已經來到“披星戴帽”的邊緣。
幸運的是,江淮汽車不錯的資金儲備、雄厚的股東背景和良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環境,使之具備了繼續前行的資本。
汽車行業“奔新”浪潮之下,這家管理制度、技術方向、產品結構、營銷模式等各個方面都正在謀求轉型的老牌車企,還要多久,才能讓時間變為自己的朋友?
近日,江淮汽車交出了年度答卷。
年報顯示,其2021年實現歸屬凈利潤2億元,同比增長40.24%;而扣非凈利潤出現了虧損18.83億元;營業收入則為402.13億元,同比下降6.11%。
不僅如此,過去五年,江淮汽車歸屬凈利潤四年為正,但從2018年開始營收便呈現逐年下降態勢,扣非凈利潤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數據來源:江淮汽車歷年年報
數據走勢出現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政府補助。
根據年報,五年間,江淮汽車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合計高達63.02億元,幾乎覆蓋了同期扣非凈利潤合計65.51億元的虧損。
野馬財經研究組還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細節。2021年,江淮汽車“項目研發補助”收益達到了11.9億元,占據了超一半的補助比例,而來自新能源汽車方面的補助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
這意味著行業補貼退坡大背景下,江淮汽車正在努力以技術研發推動轉型升級,且獲得了大力支持。當然,何時能夠轉化為產業優勢,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另一方面是非流動資產處置,即通常理解的“賣房賣地”等。特別是在2020年,江淮汽車通過該途徑獲得了12.59億元收益,其中2020年12月8日,以土地收儲方式實現凈收益6.4億元;同月24日,又將部分土地、廠房、設備以7.7億元賣給了大眾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江淮汽車2021年經營活動產生了17.25億元的現金流量凈額,不過原因之一是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同比增加了22.5億元,這部分錢暫時還沒有支付。
順便解釋一下,或許有讀者注意到圖表中政府補助、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扣非凈利潤相加后已經超過了歸屬凈利潤,這是因為稅收沒有扣除。
為什么江淮汽車扣非凈利潤難以翻紅?
第一個原因是商用車行業趨勢。
常年以來,乘用車、商用車的制造與銷售兩大,貢獻著江淮汽車超九成的營收,這其中,商用車業務占比又更多一些。
上圖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數據可以感受到,十多年來,我國商用車銷售狀況,基本處于波動起伏的狀態。
2021年,我國商用車銷量為479.3萬輛,同比下降6.6%;2020年雖然同比增幅較大,但倘若將時間拉長,可以清楚地看到,2010年至今,商用車市場規模并沒有擴容太多。
更加重要的是,中汽協相關報告分析,隨著“藍牌輕卡”政策預期帶來消費觀望、房地產遇冷等因素,近年支撐商用車增長的政策紅利已逐步減弱,未來商用車市場將進入調整期。
第二個原因在于乘用車低價困境。
與商用車不同,我國乘用車市場相對活躍,雖然銷量在2018年后有所下滑,但2021年已經出現回升,且去年2148.2萬的銷量,較2010年上漲了56.14%,遠好于商用車數據。
早在2009年,江淮汽車就已經發布了自己的大乘用車戰略。
數據來源:江淮汽車歷年年報
實際上,江淮汽車乘用車銷輛走勢基本和行業保持同步,2021年更是同比增長近十萬輛。然而,銷量增長的同時,相關營收增幅卻十分有限。這意味著,汽車的銷售均價呈下降趨勢。
在競爭激烈的乘用車市場,低價車往往意味著低利潤,江淮汽車2020年、2021年乘用車毛利率亦都為負,面臨著“多賣多虧”的尷尬局面。
商用車遭遇天花板、乘用車單價難以提升,江淮汽車顯然也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性,從多個層次進行著改革與轉型。
新能源汽車是十分重要的方向,江淮汽車亦抓住了不錯的機遇。
2016年4月,江淮汽車與蔚來汽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約定蔚來提供商標及技術,江淮汽車負責合作車型的生產,初步產銷計劃為5萬輛/年。
此后,雙方合作不斷推進,并于2021年3月共同投資了江來先進制造技術有限公司,以在新能源整車制造、服務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合作探索。
另據年報顯示,2020年,江淮汽車實際生產蔚來汽車4.4萬輛,2021年上升至9.3萬輛,而去年蔚來汽車全年交付客戶約9.2萬輛, 兩家公司基本呈現高度同步狀態。
不僅于此,同樣是在2016年,江淮汽車還開啟了與大眾汽車的合作之路。2017年12月,雙方合資成立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后更名“大眾安徽”),業務涵蓋了“研產銷”等多個環節,并于2021年建成研發中心;2020年,大眾汽車還曾斥資10億歐元拿下江淮汽車母公司50%股份,關系進一步加深。
一家是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另一家是國際汽車巨頭,江淮汽車可謂光環加身。并且,除了與外部合作外,其 自身在研發投入上也一直不惜重金。
2001年,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正式啟動, 2002年,江淮汽車就開始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技術路線探索 ,后于2009年明確提出以“純電動”為主攻方向,研發費用也長期保持在高位。
數據來源:江淮汽車近年年報
可以看到,江淮汽車在面臨巨額虧損的情況下,每年依舊保持著十億級的研發投入,五年合計70.41億元,已然超過了扣非凈利潤虧損總計。
歷經二十年發展,江淮汽車在電池、電驅、整車制造等諸多技術領域都有著豐富的積累,再加上與國內、國際兩大車企關系密切,想象空間巨大。
2021年,江淮汽車全年合計銷售新能源汽車13.41萬輛,同比增長169.12%,超過行業增速;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48億元,同期補貼金額僅為2.96億元,占比7.9%,說明收入基本來自市場真實需求。
只是,前景雖然廣闊,道路卻難免曲折。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尚處于砸錢完善技術、燒錢搶占市場的沖刺階段。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大幅增長157.5%。然而,除了特斯拉、理想等少數公司實現盈利外,大多數參與者依舊難以擺脫虧損狀況。
其中,蔚來汽車全年營收361.4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年凈虧損40.2億元,同比收窄24.3%。根據李斌3月25日蔚來財報電話會上的預計,2024年,公司會實現盈利。對比之下,江淮汽車的新能源汽車收獲之路,亦不會輕松。
當然,對目前手握百億貨幣資金,且股東背景強大的江淮汽車來說,相較于虧損的扣非凈利潤,繼續保持研發投入,搶占技術制高點以及正在擴張的市場或許更加重要。
但這種盈利的不確定性,對投資者,特別是個人投資者來說,卻是一件需要反復斟酌的事情。
你如何看待江淮汽車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空間?歡迎在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