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剛落幕,冰墩墩成了新的頂流。有媒體報道,有人為了買到冰墩墩,在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門口徹夜排隊。
就在幾個月前,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川沙女明星”玲娜貝兒的周邊也曾引發過這種熱潮。
再往前的星巴克貓爪杯,再再往前的情人節全色口紅套裝……
人們追捧、熱炒,把正常的商品定價越炒越高,他們消費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背后的符號和虛榮。
新的流行被一波波創造,潮流icon永無止境,資本賺得盆滿缽滿,只有年輕人的錢包被反復收割,一邊忍不住剁手,一邊在還信用卡的時候痛哭流涕。
這樣痛苦循環的消費主義陷阱是否沒有盡頭?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社交網絡重度用戶,時常感覺沒有Lululemon不能練瑜伽,不喝藍瓶咖啡沒法開啟神志清醒的一天,不在家放一排盲盒就感覺沒著沒落,恭喜你,我們都曾落入過消費主義陷阱。
掙脫一種迷思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了解它,為它祛魅,最終跨越它。
要知道,僅僅三四十年前,我們的父母輩的吃穿用度還必須憑票購買:上到電器家具,下到米面糧油,連給家里人做衣服都需要先攢上足夠的布票。
這就是市場供不應求的結果,所有的商品只要生產出來就不愁賣,當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消費主義”。
而今天,無論是在超市、便利店還是百貨商場,貨架上的東西永遠琳瑯滿目、應接不暇,消費品市場永遠供過于求。
資本為了最大程度的獲利,只好開始主動為消費者創造需求。
換句話說,就是市面上可能有一萬個商家在跟我做同樣的商品,但我就有本事讓你心甘情愿地非買我的不可。
于是商家開始不停地給你講故事并創造一種社會風潮,仿佛只要是買了它,你就是方圓五百里最有品味的人;
你就是社會指導階層,CBD里的精品男人/女人;你就會通體舒暢、精神滿足,晚飯都能多吃兩碗……
從社會學上說,這種行為可以統稱為“炫耀性消費”,它古已有之,但在前消費社會,只是上流階級用以展示自己地位的方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起源于歐洲的甜品都做的齁甜。
因為歐洲本身不產糖,所以中世紀時只有不差錢的貴族能消費得起進口的糖。往死里給甜品加糖,是貴族們炫耀自己財力的方式。
而在現在,由于物質水平的大發展,人人都可以進行一些“炫耀性消費”,甚至因為怕被人認為老土、跟不上時尚、窮,基于人際交往和社會壓力,也會被動地消費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我的一位學歷、收入、外表都是人中龍鳳的朋友,背地里卻因為這種炫耀性消費寅吃卯糧、捉襟見肘,她經常對我說:“我也不想買,可是沒有辦法!”
真的沒有辦法嗎?
提出“地球村”這一著名概念的傳播學巨匠麥克盧漢曾說:“廣告使消費者神魂顛倒。”
廣告通過各種各樣眼花繚亂的方式讓消費者相信,有了它們推銷的產品,就等于有了羅曼蒂克的愛情、用之不盡的金錢、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極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抽離出來想想,其實每個人都懂,以上這些“美好”,除了靠自己本身的努力,沒有一件是能純靠“買”實現的。
有的人確實容易沉迷幻境,試圖通過買買買改變人生,最終除了戶頭空空,什么也沒有被改變。
而有些世界觀還未形成的青少年,則結結實實跳進了消費主義陷阱,沉迷于物質帶來的虛榮和幻覺,走上了自甘墮落的道路。
2014年,《OBSERVE海外文摘》刊登了一篇名為《“水手服”的桃色經濟》的文章,里面提到日本許多經濟并不貧困的女高中生做“援交”,只為了買奢侈品和化妝品。
圖源 :東京女子圖鑒
但這些青春少女的人生,會因為多了幾個大牌包包和化妝品就變好嗎?
顯然不會。
有些人反而會因為這些其實無關緊要的東西,在人生的重要關頭走向錯誤的分岔路口,從此一路擺爛下去。
一個標價一萬五的LV手袋和十五塊的帆布袋,在使用價值上并沒有任何不同。
但我們都知道,這一萬五后面,還包含了身份認同、社交價值和審美價值。
所以很多情況下,“消費主義”是知道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典型,是人們主動跳進去的陷阱。
既然明白消費是被創造出來的,消費品并不能改變人生,至少可以破除“我必須擁有XXX”的物質崇拜,轉變一個觀念,即你是物品的主人,而不是物品是你的主人。
但要完全摒棄只為快樂的消費是不可能的,有些東西擺在那里你就是特別想買,不買感覺人生就要灰暗無光了。
那么以下幾個方法不妨用起來。
今天伐開心要買包包,刷掉信用卡余額;明天深夜EMO,線上血拼刷掉一個月的工資……
這樣情緒沖動購物等于反復為銀行打工。
月初時給自己定下非必要消費的金額和份數,比如一個月一件,不超過月工資的25%,多退少補,把這部分的錢壓縮到不影響日常生活的比例,然后適當獎勵自己。
把消費當成一種投資
這段時間,買基金和買股票的人的臉能比韭菜還綠,買奢侈品包包的反而支棱了起來。
當然這并非常態,但也能提醒人們,消費潮流不能只是買著爽。
無論是毛絨玩具還是杯子、口紅,就算加價消費,之后也會迅速折舊,變得一文不值。
但如果把消費當成一種投資方式,對其深入研究,當消費品的主人,說不定買包包也能成為一種跑贏通脹、大盤和經濟增長率的投資工具。
很多女生都有幾十支口紅,可都只長了一張嘴。但產生重復購買的原因只是因為出了一個新聯名/新包裝/新色號。
這種對可買可不買的商品的收集,不僅是對自己金錢的浪費,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嘗試一次對新品的“斷舍離”,先把手頭的東西用完,再按需購買,節省空間、減少浪費,更重要的是,你掌控了消費的主動權。
對許多人來說,去shopping mall逛街、躺床上逛某寶,是他們重要的休閑方式,但這種沒有目的的購物很容易產生“沖動消費”,即“看著好看就買了”。
然后高高興興買回家,才發現這個東西并沒有什么用。
而減少這種“無意義”消費的方式就是在每一次消費前確定好目標并執行。不要逛街前想著只買一條褲子,最后抱回家三條裙子、五件上衣和六個包包。
把工作時目標管理和項目管理的勁兒用到消費上來,保管不會再大買瞎買。
人們會競相消費追逐潮流、奢侈品,最終掉入“消費主義陷阱”,其根本原因是“身份焦慮”,即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合群,被群體和社會排除在外而產生的焦慮感和不安感。
它和外貌焦慮、身材焦慮、職業焦慮一樣,普遍存在于每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社會里。
人不可能一輩子不行差踏錯,一輩子不受到物欲的蠱惑。
所以,也不必為有“焦慮”而焦慮,接受它、管理它、不讓它興風作浪,以致危害到日常生活,就是面對“消費主義陷阱”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