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外貿行業似乎比前兩年疫情爆發之際更為艱難。
本是外貿出口行業金三銀四的好時候,在遭遇國際局勢的動蕩、航運物流成本緊張、國內疫情反彈等風險交織下,現今又似乎一瞬間回到了風雨飄搖的疫情初期。
饒是去年外貿行業各類訂單排到第二年,也依然無法填充今年外貿人的“空虛”,因為到他們口袋中的利潤越來越少,有單不敢接的情況愈發普遍。運費飛漲,跨境賣家如何面對緊張局勢?
2022年1月14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9.1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21.4%。其中,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進口17.37萬億元,增長21.5%。
各方數據表明,中國外貿行業正處于一片繁榮的階段。然而,需求火熱的中國外貿行業在當前各方風險交織下,也面臨空前的壓力。國際局勢變化莫測、原材料暴漲、國際運價高企、匯率虧損無一不壓在外貿人身上。
國內疫情反復,多地開啟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工廠復產復工也需要遵守相應的防疫措施,工廠人員減少,難免帶來一些產能上的不足。
一位主營家居裝飾產品出口的外貿人士告訴雨果菌,由于工廠在江浙地區,本來近期準備要進倉專柜了,可是因為疫情有個零部件工廠被管控,工廠無法如期完工,原計劃近期要給客戶的的年底訂單打樣也沒有完成,也只能暫時擱淺。
“疫情的沖擊,這周發上海的貨都先暫時停滯,簡直是一只在工廠催貨和物流送貨之間上躥下跳的外貿猹。”一位外貿人士調侃道。
訂單完成后,物流成本上的重壓也使得外貿工廠喘不過氣。“缺箱、缺柜問題從疫情爆發以來就一直延續到現在,好不容易接到訂單,貨快要完成了,卡在了最后關卡上,物流運輸成本漲了十余倍,一箱貨值可能還沒有運費貴,外貿出口的物流費用上漲了20%,客戶猶豫的同時,我們壓力更大。”上述外貿人士說道。
“一些熬不住的小工廠直接就宣布就地解散。看似一片榮景,可是利潤大幅縮水,錢袋子實在更癟了。”不過,整體火熱卻并不代表所有的外貿企業都處于接單接到手軟的程度,“虛火”散去后,一些外貿工廠開始降價搶單。
一位做外貿工廠負責人告訴雨果菌,現在工廠訂單越來越少,不少外貿公司如今只給外貿工廠加5%-10%利潤,外貿工廠為了平復人員與各方開支,只能咬牙接下單子。甚至部分同行都在降價搶單,利潤直接砍大半,“今年的外貿行業好像也開始步入內卷了。”
顯然,外貿工廠如今的處境并不好受。疫情沖擊之下,不少傳統外貿工廠的渠道也受到了波及。
“對于傳統外貿工廠,從前大多依賴傳統銷售渠道,如廣交會甚至是線下,可是如今很多都因為疫情受到了沖擊。”一位業內人士說道。
“傳統外貿工廠僅靠傳統渠道很難打破僵局,創新是必然的,做好產品與供應鏈的整合,多渠道布局并非是壞事,能找準方向去嘗試跨境電商或者如今大熱的品牌出海都不會是無用功。很多傳統外貿企業也是由代工為主,轉型為建立自主品牌和多元化的營銷渠道。”該業內人士分析道。
實際上,跨境電商在近兩年成為了中國外貿的新風口。一方面,經過早期疫情的洗禮,大量外貿工廠也布局跨境電商等平臺渠道精準獲客,建立主要市場的營銷渠道。另一方面,各大DTC品牌、國貨品牌正在迎來大規模出海潮,對于有產品,有經驗的外貿工廠不可謂是機遇。
當然,傳統外貿發展模式仍是主導,對于有實力的外貿工廠,在海外市場工廠上的布局也是必不可少。
一位紡織外貿出口負責人告訴雨果菌,“因為國內生產工藝比較有優勢,因此現在很多有實力的外貿工廠都會選擇將一些工藝比較復雜的留在國內生產,一些量大的訂單反而會放在布局在海外勞動力比較密集國家的工廠生產,海內外雙重布局已經成為了業內心照不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