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給我們敲響了生命健康的警鐘,后疫情時代人們對于擁有健康的體魄也變得更為關注,而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是影響個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便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健全覆蓋全國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那如何落實呢?雖然目前各地都報告了部分健康行為數據,傳統的地區健康狀況調研往往從調查問卷入手,調查樣本相對有限,且數據更新較慢,無法全面、及時地反映中國居民健康行為變化。而互聯網大數據恰恰能針對上述問題給予補充。
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便對此展開了實踐。昨日,第一期《中國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報告》發布,該指數由“中心”指導,在華泰證券的支持下,由八點健聞、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合作研發編制。
基于健康中國戰略,居民健康消費指數正是立足消費大數據,動態監測居民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的一種嘗試。
據悉,中國居民健康消費指數的核心是使用消費大數據衡量居民消費習慣對健康程度的影響。它通過計算居民平均每日消耗蔬菜水果、肉蛋奶、煙酒等商品以及身體活動時間的具體數值,參考權威醫學實證研究得出居民消費行為對于健康的影響系數,進而推算得來。
目前網絡購物已成為居民獲取生活資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全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接近8億,大型電商平臺的配送范圍覆蓋廣,可及性較高,在法律框架內使用消費大數據來分析居民消費行為隱含的健康狀況,可以獲得的樣本更加廣泛、更新頻率更高,并且比發放問卷更加節省成本。同時,消費大數據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可以實時動態地觀察居民的消費狀況,未來還可以考慮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為健康教育提供基礎數據,指導居民健康消費。
也因此,這次報告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國內頭部電商在31個省(市、區),涉及36種、200余種產品的網上購物消費大數據,構建起一套具有動態性和可持續性的指標體系。
對此,參與指數編制的國家信息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理事,脈策首席經濟學家陳沁博士解釋到,目前網絡購物已成為居民獲取生活資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全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接近8億,大型電商平臺配送范圍廣,可及性較高,通過電商平臺產生的大數據,可以洞察居民的健康消費行為。在他看來,“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在健康數據的獲取成本和準確性上是取得了難得的平衡。”
不過,通過大數據構建居民健康消費指數評價體系時,具體情況可能非常復雜,譬如有人每天幫20位同事買漢堡套餐,會被大數據認定為暴飲暴食么?
據悉,為避免錯判,并增加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健康消費指數在生成時一方面采用多種外部權威數據對電商數據進行驗證,另一方面通過觀察用戶購買的“標尺商品”,也就是一般消費者每天必然會使用、且使用量較為穩定的某種產品,如手紙、清潔用品等,來推斷購買者背后真實的消費人數,并進一步測算人均商品消耗量;最后,參照不同產品對健康的影響(正面或負面),即可推算出各地居民在不同細分產品上的健康消費指數,將分項指數加總,便得到該地區的健康消費指數。
報告顯示,2021年度居民健康消費指數排名,上海、北京、天津在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位居前三,山東、陜西、浙江、江蘇、遼寧、山西、廣西等地分列第四至第十位。
圖:2021年中國居民健康消費指數排名TOP 10
報告顯示,我國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更高水平的人均GDP和預期壽命與當地居民更健康的消費行為高度正相關,說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人口的預期壽命差距明顯,除了這兩類地區醫療條件和公共衛生環境的差異,消費者健康行為生活方式的差距也不容忽視。
同時報告也指出了健康消費指數與人均GDP對比的局部差異:部分地區人均GDP和預期壽命排名前列,健康消費指數卻相對靠后。可能的原因是,經濟水平提高既可以促進居民購買更多健康型消費品,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致對健康不利的消費品需求激增。
圖:居民健康消費指數與人均預期壽命、人均GDP對比
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報告指出,居民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去了解各類商品消費行為對健康的具體影響程度,對于消費品,在習慣意義上的“有營養”和科學意義上的“更健康”之間,往往存在認知差距,無法有效約束消費行為以達到“理想健康”狀態,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地區健康消費水平的下降。
舉例來說,本報告中使用OR值來衡量不同商品消費行為增減對健康的影響,OR值大于1,對健康影響為負(小于1則為正),某種商品OR值越大,說明該商品消費越多對健康越不利。根據健康消費指數的評價體系,紅肉OR值為1.02、加工肉為1.18、蛋類介于1.07-1.29之間,說明這些食物不能過度攝入。相比之下,水產品OR為0.94,蔬菜為0.90,瓜果則為0.81。搭配膳食的時候,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要少吃,可以說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