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歌菜單”、流動菜攤、小程序、買菜App……上海持續推進切塊式、網格化篩查,居家市民買菜需求增多,為確保兜住居民“菜籃子”,各方協力各顯其能。
字母單:一一對應居民需求
近日,長寧區虹橋街道志愿者吳秉和伙伴們堅持每天為封控樓棟的居民買菜送菜,甚至推出了一張含有26個英文字母的“字母歌菜單”,在該樓棟的微信群里悄然走紅。
上午7點,吳秉父子騎電瓶車來到美天玉屏菜市場,采購鮮活魚蝦和海產,隨后趕往北陳巷菜市場,挑選果蔬、肉禽和蛋奶。采買過程中,兩張紙頭被吳秉小心翼翼攥在手心:一張是“字母歌菜單”,另一張是居民“訂菜單”。
“字母歌菜單”上,蔬菜、葷菜、水果、面食、魚類,包括牛奶和豆制品一應俱全,且每個菜品或每一個套餐都由一個字母來指代。其中,蔬菜、肉類分別有4個套餐,水產品、面食也多達4種。
起初,吳秉編制的菜單中只有蔬菜A、肉類B兩個套餐。隨著居民采購需求增多,吳秉也不斷豐富菜單,直至形成了這張含26個英文字母的“字母歌菜單”。
采買完畢,吳秉便和兒子一起將這些蔬菜水果分裝打包,貼上門牌號,交給值守在封控樓棟的“大白”,才算“唱完這首歌”。
小程序:吃到當日鮮魚全靠它
“終于吃上鮮活魚!”閔行區馬橋鎮銀春苑的居民孫海霞興奮不已,在微信群里曬出美食。一條鮮魚的背后,有著多個環節助力——閔行區馬橋鎮近日加急上線“古藤馬橋電商平臺”微信小程序,積極協調企業商戶保證供貨,打通市民與商戶間的供需堵點,全力保障封控小區市民的“菜籃子”和“米袋子”。
上午,孫海霞通過該電商平臺下單58元套餐,其中包含鯽魚、芹菜、白菜、土豆、豬肉等食材。快到晚飯時間,新鮮食材通過志愿者的配送如期而至。
鮮魚上架的背后,離不開“企業聯絡員”高效協調。馬橋鎮物資保供專項專班成員之一的李琴的手機上有17個專項配送群,居民下單之后,她及時發現套餐中蔬菜和鮮魚需求量明顯增加,立即聯系龍吳路批發市場相關攤販,確保及時供應。
李琴說:“我們積極對接供應商,做好品類、套餐、價格、配送時間等細節銜接,根據居民反饋及時調整,提供多種套餐選擇。” ▼下轉第五版
(上接第二版)
買菜App:備貨量達日常3倍
運貨車源源不斷輸送物資,配送員拎著貨物來回穿梭,分揀員在包裝臺上迅速備貨……位于普陀區長壽路街道的“叮咚買菜”上海事業部江寧前置倉,一派忙碌景象。
近一周,江寧前置倉訂單量整體上漲近50%,日均達2500單。為應對需求高峰,倉內平均備貨量達日常近3倍,其中,重點民生保障商品如蔬果、水產、肉蛋奶等供應量增長超過100%。
“為滿足市民們的需求,我們擴大了蔬果的包裝,比如之前1斤的量,現在有的擴大到3斤。”江寧前置倉負責人介紹。“叮咚買菜”還專門租了酒店供員工居住,以保障運力。在前置倉,不少小哥手上拎著十幾袋待配送物資,“單王”甚至日均送貨180多件,為了能夠讓居民早日收到食材,大家都盡全力提高效率。
流動菜點:“春天的味道”直達社區
芹菜、春筍、豆莢……這兩天,家住建德路附近的居民驚喜地發現,家門口多了一處流動菜點,“新鮮時蔬一應俱全,滿滿春天的味道”。
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通過對接巨鹿集團,其下屬的泰康菜場于22日起在街道轄區內以“便民流動菜點”的形式,將物美價廉的生鮮產品配送到社區門口。目前,泰康菜場共設置了3個流動菜點,每天上午6點半到9點都會流動供應各類蔬菜。
泰康菜場也抽調人手,第一時間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為居民配菜送餐——制定配送方案,在保證菜品新鮮、營養均衡的同時,還不時給居民們換換花樣。(本報記者 祝越 張曉鳴 王宛藝 通訊員 張成妍 朱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