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中,藏著一座巨大的“化工廠”。 在這其中,每天會發生 超過1500種化學反應。 它既是人體中最大的“排毒工廠”,也是存儲維生素的“倉庫”。
這座“化工廠”,就是肝臟。
肝臟雖然是“解毒王”,但這并不意味著它百毒不侵。
據估算,中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約9000萬人。這意味著,大約每15個人當中,就有1人為乙肝病毒攜帶者。
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后,并不會很快地出現癥狀。等到發現時,往往已是肝癌晚期,錯過最佳的治療機會。
有病而不自知,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乙肝究竟有多難治?作為普通人, 如何才能遠離乙肝的危害?
人類認識乙肝病毒, 抗擊乙肝的歷史并不長。
雖說HBV感染人類已經有至少一千年的歷史,但直到1885年,才有醫生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流行病進行了最早的記錄。
至于研制出最早的乙肝疫苗,還要追溯到1969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醫學和人類學教授(Baruch Samuel Blumberg)與同事一起,成功從血液中分離提純了乙肝表面抗原,制造出了乙肝血源疫苗。
圖片來源:unsplash
作為一種對乙肝保護程度可達98%-100%的疫苗,乙肝疫苗在全球抗擊乙肝病毒傳播的戰役中可謂是居功至偉。
據世衛組織統計,在21世紀初疫苗問世前,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感染慢性乙肝病毒的比例約為5%,而正是有了此疫苗的存在,2019年該年齡區間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到了1%以下。
但哪怕如此,到2020年全球依舊有2.5億人患有慢性乙肝,造成近90萬人死亡。
攻克乙肝,到底為什么這么難?
乙肝病毒的傳播方式,外加其起病的隱匿性,決定了攻克它注定是個世界性難題。
首先,乙肝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垂直和性接觸來傳播。
這意味著,新生兒的傷口接觸到乙肝媽媽體液、使用被污染的器械紋身、與乙肝陽性患者發生無防護的性接觸,均有可能被傳染上乙肝。
同時,作為一種嗜肝性病毒,乙肝病毒必須躲過體內免疫系統的攻擊到達肝臟,并累計到一定數量才算得上是成功感染。
這種情況下,95%的健康成年人,在感染乙肝后能在數月后能自行恢復。
但麻煩的是,作為一種擬逆轉錄病毒,一旦成功感染,就意味著乙肝病毒已將自己的基因鏈整合到肝細胞的DNA鏈上,即便通過藥物將血液中病毒全部清除掉,整合在細胞中的病毒也依舊存在,且因擁有復制能力,很難被完全清除。
在感染上乙肝病毒后,部分患者會出現可持續數周的急性病癥,如食欲不振、腹部不適、尿色深、體力不支等癥狀,極少數肝炎患者還會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情況。
但對于更多人來講,乙肝病毒會無任何明顯癥狀地偷偷潛伏在他們體內。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癥狀,這期間甚至可達一到二十年。
一般來說,若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6個月仍未被清除,即可被視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從乙肝病毒攜帶者,到慢性乙肝患者,這之間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被感染的年齡。
在所有年齡層中,嬰幼兒的風險最大。據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出生一年感染乙肝病毒的新生兒中,有80%-90%轉為慢性感染。在6歲前,感染乙肝病毒的兒童,有30%-50%轉為慢性感染。
一旦有大量嬰幼兒感染,帶來的后果也難以挽回。
在上世紀70-90年代,中國曾迎來一次乙肝大爆發,短短20年間,乙肝病毒攜帶者增長至1.2億人,約占全球攜帶者總數的1/3。在1-29歲的人群中,乙肝病毒攜帶率高達 9.75%。
這背后的主要原因,便是當時人們對乙肝疫苗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許多患者因母嬰傳播感染乙肝,外加共用注射針頭不潔等問題。
乙肝病毒集中爆發,導致中國一度成為乙肝病毒「高感染區」。從那時起,為了摘掉“乙肝大國”這一帽子,無數人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抗擊乙肝的先驅陶其敏教授,就已開啟了我國預防乙肝的先河。
在1975年,陶其敏教授及其團隊成功研制出了中國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
然而,研制成功僅僅意味著邁出第一步,只有確認了其安全性,疫苗才可能獲批進而大量投入使用。受限于各種客觀原因,陶教授最終為科學獻身,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
幸運的是,實驗成功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研制乙型肝炎疫苗并投入使用的國家。
同年,陶教授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乙肝病毒DNA檢測技術平臺,使得中國人在抗擊乙肝疫苗的歷史上,首次有了識別與預防這種疾病的“武器”。
接下來,疫苗的研發及推廣,乘上順風車。
1992年,衛生部開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要求所有新生兒必須接種乙肝疫苗; 2002年,我國開始為新生兒提供免費的乙肝疫苗;2005年,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服務也全部免費。
大力推廣普及乙肝疫苗的成效是顯著的。數據顯示,1992年至2009年,疫苗讓全國9200萬人免受了乙肝病毒的困擾。
在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下,越來越多兒童得以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到了2015年,我國兒童乙肝疫苗3針全程接種率已經達到99.58%。
2020年時,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終于降至1%以下——和1992年的10%相比,下降了約90%。
直到此時,中國終于徹底摘掉了乙肝大國的帽子。
如今的乙肝疫苗,已成為“人生第一針”。接種后,不僅能預防病毒感染,還能避免出現相關并發癥,甚至還有著長期的保護效果。
所有未接種、未權接種或接種史不詳者,以及高危人群、醫務工作者、器官移植者等群體,都應接種乙肝疫苗。尤其是嬰幼兒,接種時間越早,感染乙肝病毒風險越低。
其實發展到現在,乙肝已經沒有以往那般可怕:
并不是所有乙肝病毒攜帶者都會轉為慢性感染,也并不是所有慢性肝炎患者都會發展為肝硬化或是肝癌。
雖然目前的治療方法無法根除病毒,但經過科學、系統、合理的治療后,病情也可得到控制,不致惡化。
哪怕是母親患有乙肝,通過合理控制,也可以阻斷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生下不攜帶乙肝病毒的健康嬰兒。
因此對患者而言,不要病急亂投醫,心急亂吃藥。放平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乙肝并不是不可戰勝的絕癥。
而作為健康的普通人,也應該對乙肝患者多些包容。只有帶有病原體的血液或體液進入人體內,才有可能感染乙肝。吃飯、擁抱等日常接觸,并不會被傳染上。
所以,記得讓自己和家人都打好乙肝疫苗,并做好定期體檢。平常生活中,其實并不會有太大的風險。
在人類漫長歷史上,人類已戰勝了無數疾病,乙肝,也不過是這萬千之一。
從困擾中國的“第一大傳染病”,到如今的可防可控,面對乙肝,真的不需對其聞之色變。
[1]世衛組織:中國慢性肝炎死亡人數到2030年可高達一千萬
[2]世衛組織:世界肝炎日——世界衛生組織呼吁加速消除乙肝的母嬰傳播
[3]中國健康委: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4]衛生計生委:乙肝病毒攜帶者全球3.5億 我國近1億
[5]NHS: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6]Science.Ten millennia of hepatitis B virus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