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衛健委一則居民可自行購買抗原檢測試劑的消息,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也引燃了互聯網買藥戰場。
第一批獲批企業名單一公布,京東、淘寶、美團等平臺就陸續上架了相關檢測試劑。這場新冠抗原檢測試劑上架時速賽,不僅是疫情關鍵時期下,互聯網企業對流量入口的搶奪,也埋藏著大廠布局醫療健康的野心。
3月11日,國家衛健委印發了新冠病毒抗原監測應用方案,提出將抗原檢測作為補充,社區居民有自我檢測需求的,可通過零售藥店、網絡銷售平臺等渠道,自行購買抗原檢測試劑進行自測。
次日,國家藥監局就發布了首批產品獲準上市企業名單,時隔兩天又發布了第二批獲批企業名單。
從國家發布社區居民可自行購買抗原檢測試劑進行測試的消息,到各大電商平臺積極響應并上架相關產品,只用了兩天。
新摘統計了目前新冠抗原自測產品在各電商平臺的上架情況。
目前新冠抗原自測試劑盒產品單價的普遍超25元,美團響應最快,除可以在美團買藥上預約,還聯合了老百姓大藥房、國大藥房等多家連鎖藥店,預計將在一周內與線下藥店同步上架新冠抗原自測產品,共同為用戶提供30分鐘送藥上門的服務。
京東上線最全,除上架5款經國家藥監局獲批的新冠抗原自測試劑之外,平臺上還有從日本以及印度進口的試劑盒,但每支均價百元左右,比國產的貴了不少。
左圖/京東、右圖/美團
天貓平臺上搜索“新冠抗原監測試劑”后,已經可以在阿里健康大藥房上下單購買,1人份售價25元,5人份120元,不過店鋪有“滿199減10”與“滿300減30”的優惠券領取。
蘇寧易購雖然也上架了抗原檢測試劑盒,并在首頁專門辟出了“新冠防疫專場”,但產品還處于預售階段,無法購買。
左圖/天貓健康、右圖/蘇寧易購
從新冠抗原自測產品的上架速度上,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互聯網企業在醫藥賽道展開的無聲較量。
醫療健康賽道“疫”外走紅,互聯網大廠醫療版圖也隨之浮出水面。
阿里在醫療賽道的戰略,是以阿里健康為核心,以阿里系為軸橫向延伸,輔以對外投資“廣撒網”。
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聯合云鋒基金收購了在港上市的中信21世紀,并組建了阿里健康,這也是阿里踏入醫療健康領域的第一步。8年沉淀,如今阿里健康已經建立起醫療電商,智慧醫療—醫療AI、產品追溯、健康保險四條業務線。
螞蟻金服搭建“未來醫院”,幫助醫院建立移動醫療體系,旗下支付寶面向個人推出一站式“醫療服務”平臺;阿里云提供云醫院解決方案,淘寶推出名醫咨詢服務,釘釘解決數字化醫院管理……勢要編織一張移動互聯網醫療的大網。
2021年阿里健康頻繁出手,企查查數據顯示,阿里健康在2021年投了包括吉因加,小鹿中醫等在內的6家醫療行業頭部初創企業,要知道阿里健康從2016年首投萬里云開始,一共出手了19次,僅在2021年就占據了將近三分之一。
京東健康延續了京東在供應鏈上的優勢,致力于打造以醫藥及健康產品供應鏈為核心的健康管理平臺。自2017年起,京東相繼與泰州中國醫藥城,福清人民政府,江西撫州達成合作協議,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進程,加速京東的互聯網醫療布局。
京東健康成立后,不僅發展了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還通過聯盟藥房打通線上和線下,與此同時也通過自身的供應鏈連接行業中的實體企業。京東健康的業務分為零售藥房以及在線醫療健康服務,零售是業務的核心。
美團進軍醫療健康更多是為了在上市之際開辟新業務提高市值。2017年美團試水醫美業務,2021年美團龍珠完成對國內創新性手術機器人公司“康諾思騰”的5億元投資,旗下的上海三塊科技有限公司投深圳百壽健康進軍醫療器械市場,美團自身也推出百壽健康網,以及發展美團買藥業務。相較于阿里搭平臺,京東深耕供應鏈,美團走的更“輕”,只是聚焦于具體業務不觸及線下醫療體系。
騰訊在醫療領域的投資無論是投資數量還是投資廣度,都算得上頭部,據不完全統計,騰訊在醫療行業的投資事件已超過40起。以10億用戶的微信為基本盤,鏈接相關資源,用產品滲透進具體行業的應用場景是騰訊布局醫療的邏輯與策略。
2020年騰訊正式在微信支付頁面上線醫療健康板塊,想要通過C2B模式攻克醫療服務難題,此外還利用微信健康小程序連接用戶與醫院。2021年10月,騰訊推出了一個新產品“智慧醫藥SaaS解決方案”,填補了騰訊在生物醫藥方面的空白。
在所有的互聯網巨頭中,字節入局醫療最晚,但路數卻與其他大廠都不同,它是利用自己在算法和流量上的優勢同步切入制藥上游與醫療服務下游。
2020年5月,為了填充字節百科產品的醫療內容,字節收購了百科名醫,同年11月推出了醫療健康品牌“小荷”以及“松果門診”線下診療機構,緊接著12月,成立專門負責大健康業務的極光部門,收購幺零貳四科技這家醫療公司,2021年9月字節領頭了互聯網醫療平臺“好心情”2億元的C輪融資。
雖然各互聯網大廠布局醫療賽道的章法不同,但他們對醫療健康的野望是一致的。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更加注重身體健康,大健康產業的前景也勢必更加廣闊。
隨著新冠抗原自測產品的上市與售賣,不僅互聯網電商平臺,其背后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也走入了人們視野。
首批和二批獲批企業名單公布后,有獲批資格的幾家上市公司股價應聲上漲,萬孚生物,華大基因,諾唯贊的漲幅均在10%以上。熱景生物,樂普醫療股價也有不小的漲幅。
疫情催動了醫藥賽道的火熱,僅批準了10家企業的抗原自檢試劑盒輔一推出,就催生出一個千億市場。中泰證券指出,參考海外發放政策,如果國內抗原自檢試劑盒正式放開,預計國內新冠抗原自檢試劑盒市場單月規模有望達177億~266億元,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124億-3192億元。
而這只是醫藥板塊在資本市場大火的一個縮影。
零壹智庫統計發現,2021年醫療保健為港股市場中IPO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共有34家醫療保健公司在港上市。
最近以新冠檢測,新冠藥物為首的醫療板塊為創業板指數大漲貢獻了絕對力量。此前,口腔企業瑞爾集團通過港交所聆訊,新佐劑疫苗領軍企業瑞科生物也披露了聆訊后資料集,有望在近期開啟招股、上市。
華安證券研報認為,《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的出臺意味著國內抗原檢測市場被打開,上中下游將得到極速擴容。諸如上游原材料廠商諾唯贊、百普賽斯,中游生產制造廠商萬孚生物、華大基因以及下游終端銷售如老百姓、益豐藥房、醫療電商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都是值得關注的標的。
疫情三年,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影響著經濟生產,但醫療賽道的紅火讓我們意識到,當把一切變動當做財富重新分配的結構性機會,說不定就迎來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