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版號已停發超7個月了。
今年以來,心動網絡、完美世界、電魂網絡等多家游戲公司,均有裁員消息傳出。近日又傳騰訊裁員10%,在政策收緊、經濟下行光景下,互聯網大廠也選擇勒緊了腰帶過日子。聚焦到資本市場,游戲上市公司市值“腰斬”甚至“腳斬”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這不免讓人心生疑問,2022年,游戲還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倘若把時間回撥到2018年,上一次版號停發的時間,或許可能會找到答案。
從政策層面看,兩次版號停發目的不一樣。
2018年版號停發,主要是中宣部意欲整治行業亂象。在2016年中國數字娛樂產業年度高峰會上,時任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網絡出版監管處處長張懷海在致辭時,提到對游戲行業觀點:精品力作缺乏,業內重數量,輕質量的經營理念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所言不假,2018年版號停發整治以前,游戲市場確實充斥著大量粗制亂造的產品。幾百萬就能做一款手游、兩三個月就能研發一款游戲的行業現狀,擾亂了游戲市場正常秩序。典型如《花千骨》手游,靠著換皮《太極熊貓》,在2015年獲得了近2億流水。
本輪版號停發主要目的,在當年官宣恢復版號的海南會議上,得到重申。中宣部表明,主動控制產品數量,摒棄急功近利思想,方能沉下心做好游戲。相較于調控前月度下發700版號,2019年3月版號只下發了300款左右。
2021年版號停發,則倒不像針對游戲行業本身,更像是為全面開放三胎,國家打出“雙減政策”與“嚴防游戲沉迷”的組合拳。本輪監管政策推出時間點,是在三孩和雙減政策推出不久后。彼時,完善配套措施是一時重點,而減輕年輕人生育、養育、教育的壓力則是重中之重。
教育層面已出臺來“雙減”相關政策。養育層面,則通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戲來實現。如大家所見,隨后防沉迷監管政策的新聞頻出。綜合同年8月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楊芳在ChinaJoy的發言,很容易解讀出防沉迷是當前游戲行業的重點。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版署下發通知,嚴格限制游戲廠商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時間。隨后,“最強防沉迷”上線,“深夜六十歲趙云五殺”的新聞成為一時笑談。
兩次政策層面監管邏輯不同,給市場帶來的悲觀情緒卻大體相似。
在資本市場上,競核統計游族網絡、三七互娛、完美世界等游戲公司股價,均在版號收緊后大幅下跌。
2018年,上表所列舉游戲公司股價,跌幅都在15%以上,三七互娛、昆侖萬維跌幅達40%。彼時,三七互娛在市場上主要發行傳奇類手游,仿佛恰在此次調整的射程范圍內。二級市場對其估值回調,也是理所當然。
而2021年版號停發,則給完美世界帶來了近乎腰斬的下跌。這家處于轉型期的老牌游戲公司,以《幻塔》試水年輕人品味。僅從結果看,前景不算明朗。
兩次版號停發,對行業主導者來說,短期得利,長期則是弊大于利。三七互娛憑借著2017年儲備的版號,在市場上吃香喝辣。吉比特也因《問道》手游版長線運營,過得也算滋潤。該游戲自2016年上線以來,常年居于iOS暢銷榜前列。
從去年情況來看,《王者榮耀》、《原神》等產品依然為頭部廠商貢獻足夠利潤。從目前廠商們儲備版號來看 ,大廠們手上還算有余糧。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大廠們也面臨著余糧殆盡的尷尬境地。
從中小游戲企業生存境況可窺見一二,兩次版號停發已讓市場上接近1500家游戲公司消失。
版號停發短期內不可避免地讓市場悲觀,畢竟新游供給減少導致產品斷檔。可從從長遠來看,確實也在倒逼游戲行業走向精品化。
2018年版號恢復后,“游戲精品化”目標初步實現,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游戲產品。騰訊《和平精英》、網易《逆水寒》以及完美世界《完美世界》(騰訊代理)等重點產品,都順利地拿到版號。值得一提的是,疊紙《閃耀暖暖》、祖龍《龍族幻想》等小眾產品,也在同一時期獲得版號,準備上線。
一邊是產品走向精品化,另一邊則是游戲廠商積極主動擁抱出海,探索云游戲、元宇宙等新業態。
著眼當下,游戲產業發展邏輯也逐漸清晰。游戲出海、元宇宙兩大方向,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有望成為新的增長極。
游戲出海方面,根據伽馬數據研究,2021年中國自主研發移動網絡游戲海外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增長率達到了21.8%。在今年全球移動游戲市場增速大幅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游戲在海外市場依然高速增長,可見中國出海廠商全球化競爭力之強。
元宇宙方面,各家也加大布局腳步。老牌游戲公司巨人網絡出售博彩游戲Playtika股權,為布局元宇宙補充彈藥。米哈游、疊紙等新興游戲公司,亦搶注元宇宙相關商標。反觀騰訊、網易則是貫徹一貫作風買買買停不下來。
筆者期待等到版號順利下發,游戲產業會煥發出更強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