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日常疑問:
拿到試卷后先看作文題能幫助構思嗎?
洗澡和散步真的能讓科學家靈感迸發嗎?
寫方案遇到了瓶頸,是應該繼續苦想還是放松一下?
這些生活問題的答案,都與一種被稱為 醞釀效應(Incubation effect)的現象有關:當你遭遇無法解決的難題時,與其糾結于此,不如 暫時將其擱置,轉而去完成其他無關任務,這反而有利于解決原有問題[1]。
早在1991年,心理學家就用實驗證明了醞釀效應的存在:
研究者讓參與者完成一項字謎任務,將他們分配到立即回答的無醞釀期組、間隔5分鐘的較短醞釀期組和間隔15分鐘的長醞釀期組,結果發現經歷較長醞釀期的參與者完成字謎任務的成績最好[2]。
后續一系列的研究更是發現,除了字謎任務這種簡單問題,醞釀還能夠幫人們解決 更復雜的問題,比如模擬房產中介,從12棟公寓中選出條件最好且合規的兩棟公寓[3]。
為什么把問題放一下之后,就能突然想到解決辦法呢?
為了解釋醞釀效應的原理,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多種理論假設。
選擇性遺忘理論認為,醞釀期的作用是讓人們 遺忘錯誤信息,轉移注意力,從而放棄原有的無效策略,擺脫思維定勢,以更新穎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遲遲解不出來一道數學題?醞釀能夠讓你忘記畫錯的輔助線,換個新思路,就做出來了。
鉆牛角尖的人,很容易崩潰的!| 微博@花栗鼠Toby
遺忘無效信息就夠了嗎?還得要 成功提取有效信息!在 激活擴散和線索同化理論看來,醞釀起效的關鍵在于內部意識與外部線索的交互。
在認真思考問題的時候,即使沒有把問題想出來,但我們的大腦依然會 部分激活對解決問題很重要的記憶痕跡。
在醞釀期,這些痕跡既會在大腦的信息庫中擴散,激活之前被忽略的關鍵信息,也能夠讓人更容易注意到外部的有用線索,知識、信息與線索互相結合,可以共同解決問題。
啊,原來是那個線索!| 名偵探柯南
根據這一理論, 低認知負荷的(也就是不太費腦的)、 與目標問題處于同一個知識領域的分心任務,更有利于提升醞釀效果。
舉例來說,就是當你寫不出來廣告策劃案時,比起玩燒腦游戲或做毫不相關的事,看有趣的廣告MV更能幫你開拓創意。
還有一種解釋是 無意識加工理論,它認為在醞釀期,看似注意力放到了分心任務上,但與目標任務有關的無意識思考過程依然在繼續,表面上你做別的事去了, 實際上你還在心系那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在醞釀過程中, 無意識思維促進了對創造性答案的不斷檢索,逐漸增加這些答案的無意識激活程度,直到進入意識層面使問題得到解決。
比如看試卷后先看作文題,就是讓自己在無意識的“后臺”思考怎么寫作文,這樣等做完前面的題目后,作文就會更容易順暢寫出不卡殼。
目前,人們對醞釀的認識還存在很多未知和爭議,其中一個有代表性的爭議就是 走神。
走神就是指注意力短暫地脫離了當下的任務,心智游移的現象,比如工作時突然想到一小時后的聚餐,吃飯時又忽然想到沒完成的工作,腦海中莫名響起曾經聽過的歌曲旋律等。
有研究發現,人在做出有價值的創新時,往往不是在非常專注的情況下,而是在 心智游移的過程中[4]。
但也有研究發現走神無助于頓悟問題的解決,比如有研究者測試了人們在醞釀過程中的走神的頻率,發現走神頻率與后續創造力表現的提高沒有關系[5]。
另一大爭議之處就是 睡眠是否有助于問題解決。想不出來睡一大覺,旁邊人問起時回答說“我在醞釀”,這是偷懶的借口還是真的能起到作用?
說的是睡一覺再學習,不是上課時睡覺 | B站@數學湯家鳳
大多研究結果支持睡眠確實能起到作用,像是認為睡眠可以對記憶再加工,幫助大腦從不同角度思考情境線索,將不同概念關聯起來等,這可以讓人更容易發現隱藏規律,促進聯想。
但睡眠是非常復雜的過程,被試是小憩還是睡一整晚?被試經歷的主要是快速眼動睡眠還是非快速眼動睡眠?在這些問題上各個研究還都不一致,并且也不清楚起作用的究竟是睡眠,還只是單純的醞釀。
還有一種可能是, 不管是走神還是睡覺,可能每個人適合的幫助解決問題的方式會不一樣。
比如有的人需要一直保持高度專注而不是適度走走神,有的人需要小憩一會而不是長達幾小時的睡眠;有的人看提示線索更好,而有的人看提示線索反而會干擾思緒,影響醞釀效果。
所以你可以嘗試不同的醞釀形式,或許能找到最適合你的方法。
既然醞釀能夠幫助我們綻放思維之花,那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有效地促進醞釀效應呢?研究結果表明,一種廣受歡迎的項目—— 冥想有利于提升醞釀效果。
在醞釀期冥想,讓自己保持在一個清醒且專注的狀態,相比于完全的精神放松,更有助于頓悟。就像聰明的小和尚一休,在遇到難題時總是打坐冥想,經常靈光一現想到巧思。
除了冥想訓練, 改變所處情境也可能是促進醞釀的積極因素。變換情境可以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走出牛角尖,產生更有效的新思維,因此難題也將迎刃而解。
困難本身不會改變,能改變的只有面對困難的心態。下一次遇到難題時, 不妨出去走走,和朋友散散步,沒準兒就會恍然大悟。
此外,在醞釀過程中保持 積極的情緒也很重要。研究發現,相比于誘發中性或負性情緒,在醞釀期誘發個體的積極情緒能讓人產生最大的醞釀效應。
也有研究考察 體育鍛煉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發現在跑步機上行走15分鐘可以提升醞釀后的創造性思維表現。縱使困難讓我們一籌莫展,也要保持一個好心情,堅持鍛煉。
要注意的是,能醞釀出結果并不全然憑借運氣,而是依賴于 持久的嘗試和努力,哪有什么得來全不費工夫,一瞬的頓悟,其實是長期付出努力的結果。
就像苛勒(Wolfgang Kohler)說的那樣:“學習不是盲目的嘗試,而是對情境有一定認知后的頓悟。”得有不停找路的信念,才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靈感固然重要,但靈感不來就不開始干活,等到天荒地老靈感也不會來眷顧你的呀。
參考文獻
[1] 李子逸, 張澤, 張瑩, 羅勁. (2022). 創造性思維的醞釀效應. 心理科學進展, 30(2), 291–307.
[2] Smith, S. M., & Blankenship, S. E. (1991). Incub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fixation in problem solv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1–87.
[3] Nordgren, L. F., Bos, M. W., & Dijksterhuis, A. (2011).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Integrating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thought best solves complex decis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7(2), 509-511.
[4] 張昕, 2021.《了不起的心理學》, 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三章, P210–216.
[5] Smeekens, B. A., & Kane, M. J. (2016).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mind wandering, and creative cognition: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benefits of controlled versus spontaneous thought.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0(4),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