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輝瑞更換logo的舉動,拉開了全球制藥格局新一輪洗牌的序幕。
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正在逐步消散,跨國藥企或是剝離重組或是兼并收購,但從目前陸續發布的各家2021年財報來看,它們的業績幾乎不受影響,反而增幅大漲。對于個別企業而言,這歸功于新冠疫苗/藥物的支撐。輝瑞便是典型例子。
新冠疫苗和藥物,是過去一年多家跨國企業業績的亮點。但不可否認的是,3%-95%的業績增速也離不開各家企業核心品種的表現。若不是輝瑞的新冠疫苗,2021年將是艾伯維的修美樂蟬聯“藥王”的第8個年頭。備受矚目的OK藥之爭,則因O藥落后太多,競爭結果一目了然。2021年,K藥的全球銷售額已經逼近200億美元。
而從各家發布的財報來看,還有多款藥物離超級重磅炸彈行列(百億美元)又近一步。強生和艾伯維的伊布替尼(Imbruvica)則以97.77億美元的銷售額,成為最有希望進入超級重磅炸彈行列的品種。
此外,與2020年相同,此次依舊有7家跨國藥企公布了中國區業績,分別是禮來、默沙東、諾華、阿斯利康、賽諾菲、諾和諾德和羅氏。過去一年,這些進入中國市場已30年有余的企業,在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積極求變后,都收獲了不俗的業績增幅。其中,默沙東中國區業績同比增長60%,可謂一騎絕塵。
2021年,新冠疫苗/藥物一上市,就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全球制藥營收前十位的名次。其中,輝瑞可謂是在疫情中逆天改命的絕佳例子。
依靠新冠疫苗Comirnaty,輝瑞在2021年上升7個名次,重回了第一寶座,并且以812.88億美元的營收,向著千億挺近,同比增長高達95%。其中,Comirnaty實現了367.81億美元的銷售額,合計新冠口服藥物Paxlovid(nirmatrelvir+利托那韋)的0.75億美元銷售額,輝瑞的新冠業務共實現營收368.57億美元,占總營收45.34%。
要知道,在2020年,疫情的影響還讓輝瑞前三季度營收下跌了22.6%,最終跌出全球制藥排名前五。短短一年,滄海桑田。
2020年,全球制藥營收前三名還是諾華、艾伯維和強生。此次,諾華已經從全球第一滑落至第三名。強生制藥業務則憑借Stelara(烏司奴單抗)、Darzalex(達雷妥尤單抗)、Imbruvica(依布替尼)等幾款產品,以及新冠疫苗(Ad26.COV2.S)的推動,來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實現營收520.80億美元,同比增長至14.3%。
事實上,從目前各家發布的財報來看,全球制藥營收前十位的跨國藥企中,就有5家在2021年實現了新冠疫苗/新冠中和抗體/新冠治療藥物的銷售。
輝瑞的Comirnaty新晉為“藥王”,擠下了本應該第8年蟬聯的修美樂。艾伯維的財報顯示,2021年,修美樂仍舊突破200億美元大關,狂收209.96億美元,同比增長3.5%。此外,加之并購艾爾建得來的業務爆發,艾伯維在去年實現營收增幅達23%,總計為561.97億美元。而修美樂就占據了近一半份額。只是,即便如此,修美樂與Comirnaty的差距,已經近乎隔著一個K藥的全年銷售額。
強生的新冠疫苗(Ad26.COV2.S)也貢獻了23.85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同樣受益于新冠疫苗/藥物的還有阿斯利康。從阿斯利康的財報來看,新冠疫苗已經成為其去年的第二暢銷品。盡管在上市期間,疫苗副作用的新聞滿天飛,但似乎絲毫不影響其銷量。
2021年,阿斯利康實現全球總營收374億美元,增長41%,除去新冠疫苗營收增長26%至334億美元。按此數據計算,阿斯利康新冠疫苗2021年的銷售額為40億美元,僅次于其明星肺癌藥物泰瑞沙。該藥2021年全年增長13%至50億美元。
新冠疫苗和藥物,成為了此次不少企業業績發布的亮點之一。再生元和吉利德也分別憑借中和抗體和治療藥物,都收獲了不俗的業績——前者營收75.739億美元,后者則為55.65億美元。
但除了新冠業務以外,過去一年,腫瘤和免疫領域依舊是跨國藥企的創收主力。
艾伯維的修美樂,便是免疫領域當之無愧的第一。而在腫瘤領域,BMS的三大支柱Revlimid、Opdivo、Pomalyst則貢獻了236億美元的銷售額,占到其腫瘤業務總銷售額301億美元的78.4%。而BMS也憑此業績,堪稱“腫瘤之王”。
此外,多家跨國藥企也布局了神經科學領域,如強生、羅氏、艾伯維、諾華、賽諾菲、默沙東等。其中,強生在神經科學領域表現優異,緊隨其后的則是羅氏,分別在該業務上實現營收70億美元和68億美元。
2021年,渤健的阿爾茨海默新藥Aduhelm獲批,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據其財報,2021年,渤健全年營收為109.8億美元,同比下降19%。其中,Aduhelm在去年最后三個月實現營收100萬美元,全年營收300萬美元。截至2021年底,Aduhelm的庫存價值約為2.25億美元。
而根據億歐大健康梳理的前十大新藥銷售收入排行榜,過去一年,已經有6款產品跨過百億美元大關,而在2020年,僅有3款藥物沖線成功;修美樂和新冠疫苗Comirnaty則突破200億美元大關。強生和艾伯維的暢銷抗癌藥Imbruvica(伊布替尼)則以年收入97.77億美元逼近百億沖刺線。
伊布替尼于2013年年底獲批,是全球首款上市的BTK抑制劑,由艾伯維與強生聯合開發和商業化,艾伯維擁有美國市場權利,強生則擁有美國以外市場權利。截至目前,其在6個疾病領域獲得了11項適應癥批準,同時也是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癥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唯一藥物。
而對于艾伯維來說,隨著修美樂的美國市場獨占期將在2023年1月結束,伊布替尼將是拯救其免于陷入困境的稻草之一。去年9月份,艾伯維在美國聯邦法院勝訴,維護了伊布替尼的專利。彼時,一些分析師表示該結果預示了艾伯維在失去修美樂獨占權后,直至2030年前都不會有重大的知識產權損失,并對其營收前景看好。
可以說,伊布替尼專利訴訟的勝訴,對艾伯維來說意義重大。此外,艾伯維亦有IL-23抗體Skyrizi(瑞莎珠單抗)、JAK抑制劑Rinvoq(烏帕替尼)來填補修美樂的“坑”,還有收購艾爾建獲得的產品支持。艾伯維在此次財報中指出,Skyrizi和Rinvoq在2025年風險調整后的銷售總額將超過150億美元的先期收入預期。
2021年,同樣有7家跨國藥企在財報中公布了中國區業績。以往,跨國藥企的大市場都是在美國,近些年,無論是biotech還是跨國藥企,不少都在提in China for global,可見中國市場在跨國藥企的地位已經愈發得到重視。
透過這7家企業財報,可以看出,中國區業績都處于增長當中。其中尤以默沙東中國區營收增速最高。2021年,其實現總收入達到42.62億美元,同比增長60%。因此,默沙東中國也成為2021年默沙東全球表現最好的區域。在一眾跨國藥企當中,這一增速無人能及。
根據默沙東財報,這或許得益于宮頸癌疫苗Gardasil/Gardasil 9。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該疫苗就恢復了供應,2021年第四季度,美國之外的市場(包括中國)收入就來到12.53億美元,同比增長177%。
如果從占比來看,中國區則依舊是阿斯利康營收的重要來源之一。2021年,其中國區創收同比增長12%至60.11億美元,占比達16%,在7家企業中遙遙領先。
不過,相比2020年20%的占比,阿斯利康中國區的業績增速已有所放緩。而自去年下半年以后,阿斯利康中國區就仿佛陷入了“多事之秋”——先是由于醫保談判和集采的降價壓力,致使2021年下半年中國區增長繼續放緩,而在第四季度,其營收更是同比下滑了4%。此外,阿斯利康還預計2022財年中國總收入將下降5%左右,同樣是受醫保談判和集采的影響;后是多位高管離職和多個業務部門被拆分合并。
近些年,隨著中國創新藥發展勢頭正盛,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中國區高管開始流向本土創新藥企。有數據統計,2021年共高達32位跨國藥企中國區高管離職,其中,阿斯利康的“人事地震”引發了極大關注——共有7位高管離職,如原阿斯利康中國腫瘤事業部總經理殷敏便加入百濟神州擔任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中國領導團隊和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
而對于羅氏制藥中國而言,CEO更換的背后,或許還有戰略調整的影響。2021年7月,羅氏制藥中國區總裁周虹離職,自10月1日起,時任市場準入副總裁邊欣將接任羅氏制藥中國總裁。
過去,在周虹的掌舵下,羅氏制藥中國區迎來了飛速的發展。2021年,羅氏制藥中國區業績位列首位,全年營收61.65億美元,同比增長13%。其中,制藥業務營收實現同比增長4.2%至35.57億美元,在這7家企業中位列第三。
然而,此時周虹選擇離開,業內猜測這或與羅氏全球正掀起一場“大變革”有關。自2020年起,羅氏開始打造“生態圈”新商業模式。
但2021年下半年以來,經過半年的摸索,羅氏“生態圈模式”正式下線,原有的“產品線模式”、“區域模式”和“生態圈模式”三種模式統一整合為以腫瘤領域和特藥領域為核心的“客戶交互業務模式”,以謀求繼續鞏固羅氏在市場上的優勢地位。而羅氏此時選擇邊欣接替周虹,業界猜測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新“掌門人”需要具備對國內市場迅速變化的敏感性。
事實上,近些年,帶量采購和醫保談判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市場,伴隨著本土創新藥企崛起,跨國藥企在中國面臨的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積極尋求創新轉型,業務更為聚焦成為了這些跨國藥企的求生之道。
2021年,大部分跨國藥企對待集采和醫保談判的態度已經一改此前“躺平”的態度,選擇積極降價應對。在胰島素專項集采中,諾和諾德、賽諾菲、禮來三大跨國巨頭競標產品全部擬中選;在國談中,渤健原本“70萬一針”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以極具誠意的3.3萬元每針的價格進入新版醫保藥品目錄。
而當產品價格承壓和新技術的興起,一方面,隨著本土藥企研發力量相繼崛起,多數跨國藥企已經開始改變過往新藥市場布局的思維。如今,它們的研發已經開始向中國市場傾斜,且宣揚了將在中國開展早期研發項目。
去年10月份,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中心在上海正式啟用。據悉,其工作將向更早期研發拓展,并利用生物分析、轉化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領域助力研發。新藥研發方面,中國中心的在研項目已經超過120個,其中全球同步開發的項目比例超過85%。
賽諾菲則于3月份成立了賽諾菲研究院,將專注于免疫、腫瘤、炎癥以及相關治療領域的早期研究能力。通過加快基礎研究以及藥物研發,這些跨國藥企將可以更多挖掘適用于中國市場的新藥,以此在中國新藥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
另一方面,與此前的“觀望”態度不同,過去一年,跨國藥企在生態圈建設中已經多了幾分篤定。2021年,跨國藥企的在華布局已經加速從藥品延伸至服務,通過多方合作,不斷擴容生態圈。
合作、創新、本土化,已經是跨國藥企在華發展的三大關鍵詞。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老齡化趨勢給了無數藥企遐想的空間,而在大量本土創新藥企冒頭的情況下,可以預見,沒有哪家跨國藥企會愿意失去這一肥沃并具有想象空間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