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著12年發展歷史的社交媒體平臺,微博已經成為中文語境里的獨特存在。它是許多大新聞的發源地,也是人們搜尋熱門話題時,立刻能想到的去處。
但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短視頻與直播強勢來襲,搶食娛樂消費的份額,也搶奪走了部分創作者。
在紅利消退,平臺競爭加劇的當下,微博又該拿出什么新武器去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它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么?
這個問題在不久前得到了解答。
12月4日至5日,微博紅人節在海濱之城青島熱鬧開幕。這個微博已經舉辦到第六年的活動,每年都會聚集大量的創作者,在業內引發巨大關注。
今年讓人們感慨的或許是,過去一年,短視頻行業趨于平緩,頭部平臺增長見頂,人們所預見的創作天花板也提前到來。在新興媒介式微,直播平臺洗牌的當下,微博卻依然保持了增長。
據其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微博月活躍用戶數5.73億,日活躍用戶數2.48億。具體來看,月活躍用戶同比增加6200萬,日活躍用戶同比增加2300萬。
用戶滲透率不斷提升的同時,憑借公開的產品機制,微博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創作者構建公開影響力的重要平臺。
在他們眼中,微博就像是一張“名片”,一張所有平臺KOL都需要的大眾名片。
基于此,微博自身也在思考如何助力更多創作者成長。正如微博運營高級副總裁曹增輝在超級紅人節現場所言:在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可持續的運營和增長,不僅對一個平臺很重要,對創作者亦如是。
當微博再次加強社交,還能給創作者帶來多少新的驚喜?
加強社交,是微博針對“如何讓平臺保持活力”這一問題給出的最新答案。
現如今,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紅利消退,市場用戶增長的紅利隨之消逝。
但一些新現象也正在發生,比如來自其他平臺的創作者會在微博開辟第二戰場,他們或許來自泛二次元領域、或許來自更加下沉的市場。他們認為,在微博可以進一步走入大眾視野,建立更廣泛的影響力。僅今年前9個月就有超過1萬+周邊平臺的頭部作者開通了微博賬號。
伴隨著創作者生態的更迭與變化,人們再次審視起微博獨特的產品機制與平臺價值。
這次活動現場中,曹增輝也將微博接下來的發力重點一一點出,即專注“社交”,通過加強微博的社交屬性,給創作者搭建更好的創作與成長環境。
截至今年9月,微博1萬粉絲以上創作者規模達135.5萬,同比提升7%,10萬粉絲創作者規模達14.1萬,提升19%,100萬粉絲創作者規模達2.1萬,提升11%。
這說明了什么?
仔細想想,近幾年除了數百萬、數千萬粉絲的超級大V外,粉絲量級僅幾萬或幾十萬大V生產的內容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往往讓人“閱不釋手”。作為新生作者群體代表,腰部作者在微博展現出了強勁增勢,他們在微博有著一批死忠粉,相互之間會頻繁互動。
過去,在內容消費相對匱乏的年代,微博更多被人們當作“媒體”來消費。很長一段時間內,微博生態是內容號和人設類賬號齊頭并進,甚至內容號在早期可以獲得更好的流量規模,也因此誕生了不少前文所提及的千萬粉絲大號。
但隨著人們的內容消費觀不斷成熟,觸網人群規模越來越大,內容種類形式也越來越豐富,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具有人格化屬性的賬號開始脫穎而出。目前,人格化賬號是微博內傳播消費的新興主體。
這些用戶行為變化,也早已被微博所洞察。曹增輝將這種創作新勢力定義為“社交型賬戶”,即個人KOL、原創的內容賬戶、組織機構賬戶等。他還介紹,微博今年開始對頭部賬號的類型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標注和運營,對不同賬號類型在不同流量場景中進行更為細致的產品和運營策略。
此外,雖然圖文內容依舊是微博的核心內容類型,但隨著創作者的運營訴求提升,不同類型內容的布局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視頻化內容也在微博的占比越來越高。
垂類賽道方面,財經、體育、游戲、音樂、數碼、讀書、時尚、美妝、教育、汽車成為微博過去一年流量增長最大的十個領域。當前,微博重點運營的領域有46個,其中有28個領域的月閱讀量超過100億。對垂類領域的深耕,也為微博繼續專注“社交”提供了十足的想象空間。
一個內容型平臺想要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創作者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微博也深諳這個道理。
眼下,在微博專注社交屬性的同時,也為眾多創作者帶來了新的發展紅利。
具體而言,為了加大對社交關系的價值挖掘,微博扶持人格化賬號的發展,關注他們的粉絲成長、觸達轉化以及互動效果,就是進一步激勵那些“沉寂的旁觀者”,令其成為活躍粉絲,真正地和創作者互動起來。
曹增輝介紹,在創作者的私域流量內,微博正在不斷為社交型賬號增加曝光機會。這會進一步提升相關賬號的粉絲觸達效率及互動轉化。在公域流量上,微博也在設法提升內容推薦效率。
此外,微博更在致力于升級各種類型內容的創作與消費體驗。
比如在順應視頻化趨勢的基礎上,近幾年在微博生態內改善視頻內容體驗。尤其是2020年,微博完成了視頻號的策略升級,截至目前,視頻號創作者規模超過了2000萬。
作為早年間VLOG的發源地,微博自身有著良好的視頻消費環境。“微博里面用戶消費視頻的心智,主要還是集中在有一定長度的視頻,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其中VLOG、開箱評測、二創等是最主要的內容類型”。
甚至說,VLOG已經成為微博視頻的獨特標簽,一些其它內容類型的創作者進入微博時,也希望生產此類內容。因為VLOG的特點是與粉絲的強互動感,讓創作者更易樹立人設。
今年奧運會期間,我國運動員因在微博分享日常運動內容而迅速出圈,同時微博也在推動明星、運動員等特殊群體創作者進行VLOG式內容創作。一定程度上看,在視頻領域,微博是創作者建立更大范圍影響力的沃土。
在最為現實的變現方面,曹增輝表示,微博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進社交資產變現效率的提升。過去一年間,微博上基于創作者的廣告代言收入流水是25億,其中創作者獲得收入16億,同比增長了78%,今年全面貫徹了改善作者體驗的初衷,激勵豁免了50萬粉絲以下作者的代言分成,對生態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未來一年除了目前執行的以外,平臺將會極大加強向作者派單能力的提升,預計在年底上線KOL作者的商業廣告代言評估體系,更好的反饋優質作者的價格,并以此來驅動客戶預算的分配選擇。
廣告之外,電商也是創作者變現的一個選項。雙十一期間,微博小店交易金額同比增長534%,創作者人均訂單量同比增長537%。
據曹增輝介紹,接下來微博會繼續圍繞廣告代言、電商、付費、廣告分成等方面提升創作者的變現機會。
一款走過12年的老牌社交媒體產品,在如今面臨Z世代人群時,如何交出新的答卷?這或許也是微博自身需要思考的。
年輕人崇尚個性,喜歡一切有趣的事物,這讓微博開始探索如何與更多年輕人玩到一起。
可以感知到的是,微博正在更多垂類領域建立新的影響力,也吸引來自各個領域的新興創作勢力。有意思的是,這些垂類領域的創作者也恰好需要微博的大眾影響力,或者說是一個更易帶來曝光的輿論廣場,二者可謂一拍即合。
這與微博作為公開平臺的機制有關——它的公開傳播性,圖文內容的創作低門檻與碎片化的特性,支持多元觀點的分享等,加之熱搜這個重要的中心化入口,讓微博成為不可或缺的傳播陣地。
一個典型現象是,無論許多創作者出道自中短視頻平臺,亦或直播平臺,這些KOL都會在微博同步開設賬號。因為他們的核心訴求就是要出圈,引發大眾層面的跨界討論。諸如不少電競選手,就在今年陸續開通了微博賬號,作為自己的對外發聲平臺。
而微博也在加強其助力KOL建立影響力的運營及產品機制,讓KOL們有更多出圈的機會。
比如近日在微博走紅的“萬物皆可修”@林果兒linguoer,被網友戲稱為“云南小魯班”、“女版手工耿”,僅僅是通過和@手工耿 的轉發互動,其粉絲量就提升到近40萬。另一位記錄腦癱患兒的媽媽@我豆加油,獲得了大量微博網友的轉發,前幾天@央視新聞 也轉發了她的視頻,單條播放量近800萬。
還有發跡于彈幕網站的@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他本是數碼科普領域大V,伴隨著他的走紅,其內容也開始輻射向更廣泛的用戶群體,而在微博開設賬號,則擴大了他的全網影響力,快速提升了商業價值。
歸根結底,與那些依賴算法推薦才能被看見的平臺不同,微博追求的是社交關系,是人與人的真實互動,這也是用戶的主動選擇。其所助力創作者沉淀的是社交資產,最終這部分社交資產也能發揮更強的價值。
實際上,這一次參加超級紅人節的創作者,他們中的許多人提及微博時,都會將其視作一張創作者應當擁有的“名片”,它可以更好地展現一個創作者的個性特點,讓創作者與普羅大眾處在開放、平等的交流氛圍里,也能給創作者帶來更加包容的成長環境。
這個邏輯上,微博在幫助更多創作者提升商業變現能力的同時,也在助力創作者全面提升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實現更多大眾層面的社交資產沉淀。從這一角度看,微博或許會在這一輪調整中找到更長久的發展動力。
曾幾何時,娛樂生態一度是微博最重要的生態之一。但現如今,隨著娛樂行業的全面治理,消費人群的不斷年輕化,微博也面臨著產品機制上的調整。在娛樂屬性不斷弱化的背景下,對微博來說,或許正是加強鞏固社交屬性的時機。
破而后立,對于生長多年的微博而言本是一件難事,但若能夠掙脫舊產品理念的桎梏,等待它的或許會是下一個新周期的到來。否則,也有可能是被更多新勢力掩蓋。
所幸,現如今的微博正在走出溫床,專注社交,人們正在期待微博交出更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