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跟我吐槽:“我們公司最近又開始搞形式主義了,占用員工休假時間搞半軍事化管理搞培訓,太坑了,整整14天不能休假不能回家,還不給加班費!”
其實,吐槽培訓的不止是他。半月談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變了味的學習培訓,已成基層新負擔!》,看看網友們在評論區的留言,透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滿滿的厭惡和無奈。
永遠在積分,從來不學習;刷分第一,留痕走人!
特別討厭周末搞培訓,占用休息時間,根本沒時間處理自己的事!各種學習積分刷視頻還要截圖,真的累死了!
每天一醒來,就是各個app培訓等著我,算了一下,一年最少學5個。每周考核,比考研都累。說實話,都是為了分,10個里面有1個學的,我都覺著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簽到、看視頻、掛著網頁學、下發目錄自學……學習方式豐富多彩;一臺電腦,兩臺手機都不夠掛課的,最惡心的是時不時還要點一下,可這真的有用嗎?真的學了嗎?真是本人學的嗎?
下班后培訓,周末搞團建,培訓打卡、培訓完考核、培訓內容枯燥與工作脫節……各種形式主義的培訓是場內耗,耗盡了員工的時間與精力,耗干了打工人的青春!
難怪很多人說出心里話:“那些形式主義的培訓,我一個也不想參加。”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培訓的重要性,開始鋪天蓋地展開培訓。企業的培訓,從宏觀的戰略管理,到微觀的流程改善,從高管到操作工,培訓課程似乎涵蓋了職場的每一個角落。
可是,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培訓效果如何?
有人總結,現在的企業培訓主要分為5個層次:
第1層:娛樂。講師講故事、講笑話、講段子,逗得大家哈哈笑。培訓“笑”果好,但效果并不好,沒有傳道授業解惑;
第2層,勵志。講師講述所謂的成功經驗、勵志故事,現場喊口號、做動作,給學員打雞血,可振奮士氣只是一時有用,不能長久;
第3層:評書。講師講別人成功的案例,說得頭頭是道,但沒有操作性,學員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做;
第4層:訓練。培訓師教,學員練,培訓師精心設計問題、方法論、案例、演練等活動,指導學員在訓練中掌握課程內容;
第5層:啟智。培訓師授人以漁,學員可以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可當前大多數企業的培訓都只停留在1-3的層次,大多培訓都是老師講得激動,員工聽得心動,想想不知道該怎么動,最后還是沒有行動。
在這些層次的培訓里,學員只是配角、聽眾,并沒有真正投入到學習中,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沒有任何改變,這樣的培訓就是無用功。
形式主義的培訓,不僅浪費公司的成本,也消耗了員工的學習熱情,被員工抵觸。那么什么樣的培訓,才是人人想參加的好培訓呢?
1、以人為本,對工作有用
培訓的目的是學習和成長,沒有誰會主動拒絕學習和成長,之所以這么多員工厭惡培訓,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沒有站在學員的角度思考,沒有為學員設身處地著想。
有的公司不想浪費工作時間,就犧牲員工休息時間組織培訓,本來大家上班就很累,竟然連休息時間也被剝奪,沒完沒了的疲勞戰,大家不厭惡才怪。
還有的公司并不知道員工真正的需求,所以讓“魚兒”去學“爬樹”,公司給員工的培訓,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自然不感興趣,效果自然不好。
日產汽車公司有一套跨職能團隊解決課題的方法叫 V-up,V-up的培訓就是針對不同對象(課題領導、牽頭人、促進者、成員等)而設計不同的培訓,比如領導V-up培訓,就是專門針對課題中,領導如何做決策、如何排除團隊阻力等方面的培訓。
按照學員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學員的收獲才會最大。
2、以學習為本,對學員有效
傳統的培訓是講師在臺上講,學員在臺下被動聽講。信息傳遞是單向的,加上有的講師一份PPT講10年,不走心,學員很容易感到枯燥和疲憊,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
如何讓課程吸引人,學員學習效果最大化呢?
教育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即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后還能記住的內容(學習內容平均保留率)有巨大的差異。
這7種學習方式分別是:
聽講:這是最常用的授課方式,學習效果卻最低,兩周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閱讀:通過自己閱讀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聲音、圖片:看圖聽聲式學習,可以記住20%;
示范:做示范演示,可以記住30%;
小組討論:這種團隊式學習,可以記住50%的內容;
實踐練習:在“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教授他人:教別人,可以記住90%的內容。
把“學習金字塔”理論用在培訓上,改變教學方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環節來輔助教學,比如策劃一些小組討論、演練等活動,會讓學員沉浸其中,愛上培訓。
一位管理學家曾說過:“員工培訓是企業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可并不是所有領導的認識都能達到這個高度。
我曾遇到過一位領導,他最反感下屬參加培訓,尤其是外出培訓,總覺得那是浪費,花錢花時間還沒效果。他的口頭禪就是“那些外訓都是忽悠,根本就沒用。”
的確,有的培訓并不能幫你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可它能讓你見世面、結交人脈,提升眼界和格局。
我有位同學,就是在參加行業培訓時結交了幾個同行專家,后來就是其中的一位同行專家推薦他,他跳槽得到一份薪資翻倍的好工作。
一般公司開展培訓的目的只是提高員工專業能力,提升企業效率。而那些有格局的公司不怕花錢,舍得對員工培訓投資,它們認為培訓是每位員工的義務,也是每位員工的權利,培訓不僅對公司有利,也要對員工個人發展有利,讓員工強大到足以離開公司,自身有能力不愁找工作。
希望所有人接受的培訓都是“投資”,而不是只走個形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獵聘”(ID:liepinwang),作者:霍輝,責編:多多 ,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