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大結局,如果你在甄嬛跟皇帝講完最后一句話的幾息瞄準時機,對著皇帝的額頭屈指彈一下,即可獲得“恭喜您一腦蹦把皇上送上西天”的成就——這是“甄嬛傳十級研究學者們”在網絡上研究出的最新玩法。
11月17日,是《甄嬛傳》播出的十周年,扮演皇后的蔡少芬親自還原了這個在短視頻中很火的玩法,不僅僅是皇后,參演《甄嬛傳》的演員們紛紛發微博紀念這次“十周年”,話題#甄嬛傳十周年#沖上熱搜。
很難想象《甄嬛傳》已經十年了,“甄學家”活躍在互聯網的每一天里,《甄嬛傳》的播出仿佛還在昨天。很少有人記得,在以電視機為主流的影視時代中,《甄嬛傳》并不是一部播出就爆紅的“爆款”,但他持續十年的影響力則是國產劇中難得一見的。
2011年11月18日,《甄嬛傳》在紹興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彼時,正是清宮劇和宮斗劇大火的年代,《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紅遍大江南北,盡管作為網絡宮斗言情小說中的佼佼者,但由于不能跳脫歷史框架改編,《甄嬛傳》最終選擇把歷史框架定在清朝——雍正皇帝的后宮。
對于不熟悉原作的人來說,《甄嬛傳》剛播出時,仿佛《宮鎖心玉》與《步步驚心》的后傳——九子奪嫡取得勝利后,有著白月光初戀的雍正,手握大權時,后宮中那些女人的故事。
2011年,網絡小說改編還不是大勢所趨,電視熒幕才是影視劇的主戰場,在地方臺首播后,《甄嬛傳》陸續在21個地方臺播出,一直到2012年,才在安徽衛視與東方衛視上星。
現在回頭去看《甄嬛傳》的陣容,導演鄭曉龍、主演陳建斌、孫儷、蔡少芬、蔣欣……無數的演員從這部劇走向更高的平臺,擁有了影視劇“質量保證”光環。很難想象如果今天當這樣的陣容重聚,網絡平臺與衛視將以多大的成本進行宣發,但在當時,這樣一部制作精良的“大劇”,幾乎是0宣傳——只能先在地方衛視播出試水,隨后上星。
2012年,《甄嬛傳》在東方衛視與安徽衛視開播,CSM42城收視率分別在1.480%與1.340%,在東方衛視拍14,安徽衛視排23。直到76集的電視劇大結局,收視率才終于破2,而當年的收視冠軍,則由真正的《宮鎖心玉》續集《宮鎖珠簾》獲得。
但很多人都忘記了,劇集完結后,才是一部影視劇真正的開始。兩個電視臺播出完畢,《甄嬛傳》開始了漫長的重播年代。2012年的收視率1%并不算高,但無論在哪個臺重播,《甄嬛傳》總能穩穩破1。隨后,移動端影視網絡時代全面爆發,《甄嬛傳》中的的名場面、經典臺詞、場景解讀、表情包,演員的演技分析……幾乎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被網絡實實在在的放大。
也有一些經典劇集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共同記憶,比如游戲改編仙俠劇《仙劍奇俠傳》,比如情景喜劇《武林外傳》、《家有兒女》。但沒有任何一部劇,能像《甄嬛傳》一樣,無論是社交網絡或是視頻網站,都能帶來實打實的數據。無論過去多久,電視劇博主再重發《甄嬛傳》的內容,哪怕僅僅只是一句臺詞,都能帶動粉絲互動。
76集的內容含量,為網絡上的“甄嬛傳十級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最簡單的玩法是表情包,在高度互動下,越來越多的人愛上《甄嬛傳》這場大型社交游戲。認真看劇的人開始對照小說——劇本扎實,演員到位,按照小說上的心理描寫對照著重看《甄嬛傳》時,新奇感出現了。演員的眼波流轉,欲言又止,一顰一笑都有著更為細致的解讀。
但這部精致的劇,卻經得起任何一個程度上的解讀。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無論是年羹堯的前朝斗爭與華妃的愛情悲劇,甄父性格導致的政治生涯起伏都在最初就埋下伏筆,卻直到30集之后才顯現眉目。足夠明了卻能夠滿足觀眾不斷解讀的劇情,成為《甄嬛傳》廣泛傳播的基礎。
而這樣一部帶著正劇色彩的宮斗劇,他的底色是勵志的,女性向的——看甄嬛如何一步一步走上高位。同時,他的人物群像也是豐富多彩的——后宮中沒有百分百的好人,但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眉莊大氣溫婉,華妃跋扈,但果敢癡情,安陵容汲汲營營,最后卻坦蕩赴死承擔自己的惡……演員們的演技支撐起了足夠豐滿的人物血肉,一部紅了長達十年的劇,不可能只有主角是鮮活的。
《甄嬛傳》的魅力在于,一旦你看了第一遍,你就會發現再看一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對于新世代來說,再沒有這樣一部劇,服化道、鏡頭語言、演技、音樂、劇情,都讓人挑不出錯,無論哪個點,都能讓“甄嬛傳十級研究者”拿出來單獨再吹一遍。
扎實的細節讓《甄嬛傳》長青,而細節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斷回味劇情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慢工出細活,但在這個快節奏生產的當下,慢慢品味反而成為一種奢侈。
《甄嬛傳》十周年的前幾天,話題#國產劇水平倒退了嗎#沖上熱搜,閱讀超過3.4億。《甄嬛傳》不斷翻紅讓人反復紀念的背面,是觀眾對于國產劇水平飄忽不定的質疑。
我們徹底失去精品劇了嗎?并不是。類似《甄嬛傳》,這兩年的主旋律精品劇《覺醒年代》、《山海情》等作品,也在依賴口碑逆襲數據,在完結后慢慢凝聚自己的影響力。只是像《瑯琊榜》那樣,開播就有著不錯熱度的精品劇在劇海中,顯得不再那么出挑。
但《宮鎖珠簾》這樣的爆款卻年年有,影視行業越來越關注“開播即爆”、“播出數據”等指標,顯化數據指標后,演員陣容、小說IP、制作成本,一切都變得數據化,大量播出就收到關注,完結了就被忘在腦后的快餐劇應運而生。但我們卻忘記了,其實經典如《甄嬛傳》,也不是一開播就紅遍大江南北的“爆款”。
隨著影視行業的發展,觀眾對于影視劇的審美也在逐漸提升,對于追劇的需求也在增高,在這樣的影響下,觀眾需求的劇集體量上升。而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影視行業的飛速發展,平臺制作成熟化,IP改編成為主流趨勢。
四大影視平臺在每年放出的劇集數量體量越來越大,在海量的內容中,一部精品劇想要突圍的成本相對于以前的市場變得更高。
但看得見的是,平臺同時也在開始全面重視精品化路線。2022的海量片單中,畫面質量與演員陣容肉眼可見的提升了。一方面,隨著改編作品增多,網絡小說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四大平臺2022年押注的精品劇主要以獲得知名獎項的小說作品為主——愛奇藝押寶《人世間》、《心居》,騰訊押寶《三體》。另一方面,主旋律的高口碑表現讓人側目,2022年的主旋律作品也有著不錯的存量,正午陽光出品的《縣委大院》、援非醫療劇《埃博拉前線》等。
對觀眾來說,或許我們應該把對于劇集的表現,目光放的更長遠一些。就像《甄嬛傳》當年,一部長虹十周年的劇,從完結才真正開始。對視頻平臺來說,對于“爆款”的定義更寬闊一些,或許才能誕生真正的精品。國產劇這座高山,依然還要慢慢攀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娛樂產業”(ID:yulechanye),作者:小藕,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