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流失疑云
郎酒股份的招股書顯示,作為備受關注的川酒“六朵金花”之一,郎酒股份連續三年增長良好,2019年完成收入83.48億元和24.44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約12%和237%。
應該說,在郎酒品牌的發展壯大中,實際控制人汪俊林功不可沒。郎酒在他的帶領下,從2001年的虧損2個億,到現在年賺20多億利潤,汪俊林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業內人士評價稱,郎酒的高速發展、階段性勝利和登頂百億,都有著汪俊林明顯的個人軌跡。
由汪俊林一手操刀的“事業部+辦事處”營銷模式,讓郎酒的“群狼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郎酒的版圖由此得以在全國不斷擴張。
但伴隨著郎酒的做大做強,“國資流失”的質疑始終存在。
資料顯示,始于1903年的郎酒,因為陷入巨額虧損,于2001年被瀘州市政府改制,交由汪俊林經營。
瀘州市政府對郎酒進行改制時,并未將商標一并給予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也就是郎酒集團與郎酒的商標并未有機統一。
據報道,目前郎牌商標仍由瀘州市古藺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下屬的國有獨資公司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但在2010年,汪俊林控股了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郎”“紅花郎”等商標轉讓給古藺縣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時采用的是直接劃轉的方式,古藺縣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支付的價款為零。
在媒體報道中,“百億郎酒商標由公轉私”的質疑由此而生:第一,在汪俊林入主郎酒集團的近10年時間里,有沒有向古藺縣國有資產經營部門支付商標使用權費。如果沒有支付,是否意味著國有資產的流失?第二,在2010年汪俊林控股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并將郎酒商標“自然”轉到自己名下,是否符合國有資產轉讓的相關規定,有沒有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