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獨居老人的“24小時貼身保鏢”,上門做飯、上門助浴、入戶清潔,老人可“一鍵點單”……未來在鄭州養老越來越“智慧”。
故事
獨居老人的“24小時貼身保鏢”
杜玉智老人今年86歲,獨居在鄭州市金水區經八路街道辦事處文聯社區。4月4日,正在值守的金水區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客服人員突然收到了安全預警后臺發送的杜玉智老人的報警信息。這個信息表明,老人家的廚房燃氣濃度過高。
客服人員當時第一時間撥打了老人電話,三次聯系后仍然無人接聽。在前期的服務過程中,客服知道老人的子女遠在海外,隨即將情況告知給文聯社區托老站范站長。
據范站長介紹,她放下電話后立馬前往老人家。到達老人家中后,老人告知她剛到家,手機不小心調成了靜音模式,之前去醫院輸液了,忘記了廚房還煮著食物,結果時間過長,鍋熬干了,觸發了燃氣報警,幸好及時關火,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住在政七街社區的馬桂清老人也有過類似體驗。3月23日,安全預警后臺收到了老人長時間無活動的報警信息,客服人員多次撥打老人電話也無人接聽后,兩位工作人員上門查看情況。
“多次敲門,也沒人答應。”社區工作人員又從鄰居了解到,2小時前曾在小區內見過老人,應該不在家中。工作人員開始在小區內各個活動點挨個打聽,四處尋找老人的下落,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努力找尋,終于在小區門口遇到了老人。
“你們真是認真負責,太感謝,太辛苦了。”老人表示一個人居住,孩子們在外地經常會擔心。現在有了這24小時的貼身保鏢,孩子放心了,自己內心也踏實多了。
探訪
工作中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杜玉智、馬桂清二位老人能夠被“24小時保護”的“秘密”在于鄭州市金水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該平臺在老人家中安裝如燃氣報警、紅外生命體征監測器等智慧化設備,如果居家老人通過主動報警或家里智能設備報警,平臺會依次和老人、監護人聯系,如果聯系不上,會安排就近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站長,或者就近居家服務人員、協調社區或樓棟長到老人家里查看情況。
“按照緊急情況預案進行處理。調度中心持續跟蹤、記錄整個服務過程。”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智慧養老平臺坐席人員24小時輪崗,確保服務及時響應、依托線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及居家上門服務人員等服務團隊,精準調度,實現線上線下養老服務無縫銜接。
在豐產路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大廳,有一處大屏,展示出這個平臺的核心,“智慧養老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上顯示著豐產路街道老人年齡分布、老人健康能力、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政府購買服務對象、居家探訪、智能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的數據情況。在屏幕的最中間,則是老人分布的地圖,一個個淡綠色的三菱錐代表著老人,地圖上寫著老人總數和老齡化率。
亮點
上門做飯助浴,老人“一鍵下單”
據鄭州市金水區豐產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白新國介紹,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低保、獨居或其他困難老人提供服務,要進行上門巡視探訪。
截至目前,豐產路街道上門巡視探訪機制已覆蓋793位老人,占街道老人(12738人)的比例6.22%,另外為87戶老年人安裝了200多臺智能設備。
“我們會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工作人員說,老人檔案包括養老服務需求、簡易健康能力評估、基礎健康檔案。老人居住地、老人類型、慢性病、緊急聯系人、6項簡易能力評估等都是建檔的內容。
白新國說,根據老人需求,養老服務中心推出上門做飯、上門送餐、上門助浴、站點助浴、居室清潔等21項服務,老人想點哪個點哪個。
據了解,2019年-2021年4月豐產路街道政府購買居家服務450人,服務工單5.8萬余次,自費購買服務100余人。
規劃
互聯網+電子券讓老人更“自由”
《鄭州市民政局落實省民政廳“464”工作布局責任分解清單》明確提出,要持續完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
統籌納入“數字鄭州”建設,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按照三級平臺(市、區、街道)、四級網絡(市、區、街道、社區)系統架構,建立智慧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庫、社區“虛擬養老院”,打通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壁壘。推進大中心、小中心互聯互通、醫養結合、數字賦能、居家延伸,全市“線上線下”聯動的“互聯網+養老”服務全覆蓋。
鄭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王中華介紹,未來鄭州市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一定規模,高齡補貼、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等這些對老人的資金補助,可以考慮通過“電子券”的方式發放,一起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入駐服務平臺,服務更加多樣,老人可以擺脫限制,像點“外賣”一樣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服務。(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楊逍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