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輪核酸篩查正在進行中。3月28日5時起,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先行實施封控,開展核酸篩查。
3月27日晚,當啟動這次核酸篩查的公告消息發布后,一場母嬰安全“保衛戰”第一時間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以及浦東婦幼條線上打響!
一婦嬰素有上海“大搖籃”之稱,分娩量常年占全上海的五分之一。此次核酸篩查,有配套的管控措施同時推進。封控社區里,到底有多少孕產婦?她們如果遇到問題,又該如何對接、怎么解決?
一婦嬰快速切入“戰‘疫’特別模式”——3月27日晚,醫院連夜排摸了1700多名足月孕產婦,將她們按所在社區分類,告知社區要重點關注這些孕產婦的情況,還留下一婦嬰的專線,保持24小時無間斷在線!
“特殊時期,既要做好疫情防控,更要把保障母嬰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是記者在此次采訪一婦嬰的過程中反復聽到的話。
孕婦來自封控區、核酸報告還沒有?“接!”
3月28日,浦東開始新一輪核酸篩查。晚上11點多,一輛120救護車向一婦嬰浦東院區急駛而來。“一名孕婦,來自封控區域,肚子很痛……”孕產婦的相關信息已快速抵達醫院。
按防疫要求,封控區域孕產婦由對應定點醫療機構收治,但此時此刻,情況危急。“宮口都開了,接!”一婦嬰醫務科科長李曉翠以及已應急啟動的產科、兒科等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裝備,跑到急診門前接應。
這是一名29歲的準媽媽,孕期有甲狀腺疾病,妊娠期較為波折,疫情特殊時刻,焦慮情緒更是加重。很快,她被送入獨立急診產房(手術室)。這是醫院為應對此次疫情而專門設立的,是一個對無核酸報告、又需緊急手術的婦科病人及緊急臨產孕婦開辟的相對獨立空間。醫務人員就位,核酸檢測同步進行……一個個步驟嚴絲合縫,當晚11點38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名男嬰降生,母子平安。
此時,急診核酸報告結果也出具了:陰性。所有人舒了一口氣,但工作還在繼續,消殺小分隊進入手術室,產婦被送往單間緩沖病房休息。
沒有核酸報告、來自封控區域,面對患者的“特殊情況”,醫院的醫務人員們把風險、挑戰留給了自己。“當前,疫情防控是第一位的,這是為了人群安全;而孕產婦的安全,可能更高一位。因為,這涉及到兩條人命啊!”李曉翠說。
僅3月28日一天,一婦嬰東院分娩量達57例,保持在高位。如常的醫療運轉背后,是一場“看不見的母嬰保衛戰”。
3月27日,上海對外公布將啟動新一輪核酸篩查消息的當晚,一婦嬰立即對所有在該院產檢的足月孕產婦進行排摸。信息系統顯示:有1700多名孕產婦!
“疫情發生以來,這其實是我們常態的一項工作,密切關注足月孕產婦。遇到社區封控后,我們會第一時間去掌握她們的情況,主動安排專人聯絡溝通、電話指導,了解其最新動態。”一婦嬰院長王育說,排摸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了解情況,讓醫務人員應對時“心中有數”;二是安撫準媽媽們的情緒,“有人關注著她們”。
專線一天接200多個電話,很多問題不難答但需“有人應答”
強化對足月孕產婦特殊關懷的同時,在一婦嬰,多渠道“溝通網”也24小時快速運轉起來。通過浦東新區婦幼中心,一婦嬰向浦東所有社區公布專線服務電話(18964535693),幫助解決孕產婦遇到的問題。
“我們安排了院產安辦專職人員、資深醫生24小時負責接聽這條‘孕產婦咨詢專線’,指導她們建卡、復診,不遺漏重要時間節點的檢查,同時進行心理疏導,指導孕婦做好自我監護、孕期用藥等。”李曉翠說,3月28日這一天,電話被打爆,一天接聽了200多個,白天黑夜都有來電。
其實,這條熱線在本輪疫情初期就已經“熱”了起來。對于“特別求助”,醫院還提供上門送藥服務,3月10日至今已服務1500多人次。
當下,隨著本市疫情防控進入最吃勁的關鍵時刻,這條熱線更忙了。有一名孕婦的父親打電話來說,因小區涉疫,孕婦已在家封控管理近20天,NT檢查就要超過有效孕周了,“孩子是試管懷上的,非常珍貴,媽媽現在很焦慮”。
熱線工作人員詳細解釋防疫原則,并提供了解決辦法:當小區改為12天居家隔離后,孕婦可到醫院臨時看診點就診,如因封閉管理超過了NT檢查的有效孕周,還有無創DNA檢查等替代方案。一句句耐心解答,同時提供有效解決方案,讓電話那頭的老先生不停地說“謝謝”。
非常時刻,很多問題其實不難答,但孕產婦需要“有人應答”。不僅僅是熱線,一婦嬰與浦東新區婦幼中心還聯合成立“一婦嬰涉疫孕婦微信群”,專門針對涉疫孕產婦的個性化需求,由產科專家逐一對接,對管控期間發生的特殊情況,開通24小時“綠色通道”,聯動社區構建起“疫刻”三級聯動網,保障母嬰安全。通過該群,已解決300多名涉疫孕產婦的就診需求。
另據排摸,在一婦嬰浦東院區產檢的孕婦還有3000多名家住浦西。遇上浦東封控,這類孕產婦怎么辦?一婦嬰第一時間梳理名單,給足月孕產婦,前置胎盤、重度子癇前期、雙胎等特殊孕產婦送上一顆“定心丸”:如有任何情況可至一婦嬰浦西院區就診,與此同時,醫院進一步強化配置浦西院區診療力量。
這么多媽媽、孩子在這里,不敢有一點點松懈!
處于封控期間,“大搖籃”如常,這背后是醫務人員的全力“奔跑”。僅產科,就有70多名醫務人員睡在醫院不回家。核酸采樣檢測小分隊24小時在崗,人員均“閉環”在院,輪流上陣,確保醫療如常推進。
此外,在部分人員必須“封控”在所住小區、醫院人手吃緊的情況下,這里的很多醫生、護士,醫療技術以及行政管理人員大多自愿“隔離在院、在崗位上”。
3月1日以來,一婦嬰急診量達到近4000人次,完成1600多例的高分娩量。本輪疫情發生以來,每周有400多個孩子在此平安降生。“這么多媽媽、孩子在我們這,不敢有一點點松懈。”在這里,防疫是紅線,醫院全體人員繃緊防控疫情、特別是防控院內感染這根弦。
有陽性孕產婦,怎么辦?高風險篩查區域的孕婦,怎么辦?核酸報告還沒出來,分娩完成,產婦、新生兒如何安排?一個個假設,一個個預案,應對一次次實戰。目前,一婦嬰在建立孕產婦就診綠色通道的同時,分層分類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做到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保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設立急診產房(手術室)、臨時看診點、臨時隔離產房(手術室)、緩沖病房……一婦嬰正不斷挖潛醫院里的空間,一道道升級防疫設置。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全新升級的流調小分隊、消殺小分隊兩支專業隊伍24小時在崗,進一步從人員上、流程上加固防疫線。
疫情期間,為避免交叉感染,這里對新生兒不再集中沐浴,而是實行床旁沐浴,“一床一人一盆”。
在這里,戰斗還在繼續。在市衛健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指導下,一婦嬰還在持續調整和優化防控策略、就診流程。“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保障孕產婦醫療服務與安全。護佑新生,共迎春天。”王育說。(本報記者 唐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