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四季度持倉數據(13F文件)已經披露完畢,整體來看,機構最集中的持倉仍主要集中在科技類企業。《紅周刊》記者注意到,機構四季度對于多數科技股均給予了增倉,比如有“東南亞小騰訊”之稱的Sea(海洋互聯網)雖然跌幅劇烈但也獲得增持。在增倉這家公司的名單中,不乏高瓴、景林以及老虎基金等這樣的重量級機構。
近3年狂漲31倍的“東南亞小騰訊” Sea
近三個月重挫65%
Sea是一家新加坡公司,由出生于中國天津的李小冬(后移民新加坡)于2009年創立。目前業務主要涵蓋數字娛樂(側重在線游戲)、電子商務、數據金融服務等三大領域,并主要在東南亞地區開展業務。因為騰訊的入股(目前為第一大股東),被譽為“東南亞小騰訊”。
2017年10月,Sea于紐交所上市。但自其上市后的2017年10月~2019年初,股價幾乎原地踏步。2019年以來,尤其出現疫情之后的2020年二季度以來,Sea的股價出現大幅上漲。初步統計來看,2019年1月1日~2021年10月19日(當日創366.99美元收盤價歷史新高)其間,公司股價累計上漲高達3141.96%。
分析來看,Sea近年股價出現大幅上漲與以下因素有關:第一,受美國科技股FAANG(Meta、蘋果、亞馬遜、奈飛和谷歌)近年整體性上漲帶動,包括疫情背景下美國大量釋放流動性,推動估值提升。第二,疫情因素導致的自身業務快速增長,尤其電商、游戲。如電商業務,營收由2019年的58億元增至2020年141億元;游戲業務(數字娛樂業務),營收則由2019年的79億元增至2020年的132億元。第三,如騰訊等資本光環的加持。第四,當然也與其主要業務所在的東南亞地區快速成長的市場有關。
但股市上沒有永動機。以2021年10月19日為轉折點,Sea的股價開始一路調整,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2月18日,累計跌去65.21%(見圖1)。
圖1Sea的股價表現
分析來看,Sea股價由漲轉跌,也有多重因素發揮作用:第一,市場因素,去年11月以來,美國部分科技股回調,在流動性收緊預期下,主要股指大幅下跌,對公司股價構成擾動。第二,公司自身的經營因素,比如虧損額的增大。雖然Sea的營收近年出現了大幅增長,但整體仍舊處于虧損狀態。據Sea于2021年11月披露的Q3財報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凈虧損為5.71億美元,創近兩年來虧損新高(見圖2、圖3)。第三,騰訊開啟減持動作。1月4日,騰訊公告表示,將在Sea的持股比例從21.3%降至18.7%,最終將其投票權降至10%以下。公司股價當日重挫11%。第四,游戲“禁令”影響。近日,印度以“對印隱私和安全構成威脅”為由,“建議”封禁包括Sea旗下的大型游戲《Free Fire》等手機應用程序。分析認為,這會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未來拓展業務空間的阻礙。受此影響,公司股價于2月14日當天重挫18%。
圖2Sea的成本表現
數據來源:Wind
圖3Sea利潤表現
數據來源:Wind
多機構樂觀預期Sea未來前景
在Sea股價出現分化時,不少機構對于Sea未來的前景持樂觀預期。如去年11月、12月,包括廣發、浦銀國際、天風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等機構,均發布研報給予買入/增持評級,當時Sea的股價剛剛開始調整,從去年10月高點下跌20%~30%左右。
在廣發證券去年11月21日發布的一份研報指出,在全球流量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Sea尋求東南亞藍海市場蘊藏的賽道機遇。其認為,發達地區流量增長觸頂,泛東南亞市場網民滲透率增速最高,疊加龐大人口基數,是全球最大的新增流量市場,仍然享有互聯網人口紅利。而Sea因為定位東南亞市場的策略,能通過游戲、電商和移動支付三大賽道攫取龐大新增流量基本盤。
此后,浦銀國際于去年12月17日研究認為,Sea作為目前東南亞互聯網巨頭中在美股上市的稀缺標的,值得關注。其認為,未來有望通過區域擴張和業務擴張,提供新的增長點。比如在區域擴張領域,除了深耕東南亞市場外,加快全球擴張,其中拉美市場潛力巨大;在新業務上,除金融科技外,公司也在試水餐飲外賣業務,生態不斷完善。
但隨著近期印度“禁令”等相關事件的發生,市場對于Sea的未來發展的擔憂有一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