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遭市民舉報后演出方主動取消活動,此前因吸毒被依法處理的民謠歌手宋冬野于11日深夜“委屈”發文。在他看來,自己已經受到法律懲戒,也一直深刻反省,可為何不能“放我一條生路”。面對于此,網友似乎并不買賬,一針見血道出關鍵——允許重新做人,但不要再做“明星夢”,更不該多占用公共資源。
網友的憤怒不無道理。在深夜發文中,宋冬野不斷強調自己已經戒毒,認為自己也是人民群眾的一員。面對此前的吸毒劣跡,他甚至給出了“哪有什么無需就無供,在毒品這件事上,‘供’一直單方面創造著‘需’”這樣的詭辯邏輯。如此發言,難怪網友批評他并未認真反省。
在與網友持續一整夜的罵戰過后,宋冬野所謂的“謀生說”也被戳穿。過去幾年,他的音樂事業實際上并未中斷。在發布新歌、進行演出之余,他不但作為投資人參投多家公司,還成立了文化傳媒工作室。網友通過公開平臺查詢發現,這些公司目前都還在存續期。在網友看來,這至少證明他的事業境遇與日常生活并不像他所描述的那樣難以謀生。
因吸毒遭遇大眾持續抵制的藝人不只宋冬野,而一再發文“心疼自己”也不只他一人。面對“叫屈”“賣慘”,大眾反感的態度始終如一。而這正是社會公序良俗基本共識的體現。演藝工作與一般社會工作性質有所不同的是,明星藝人作為公眾人物,不僅需要遵守基本的法律底線,同時也要通過自身言行在道德上作出表率。不良飯圈文化影響下,不少粉絲對于偶像不加甄別地頂禮膜拜,面對他們的違法失德行為不僅選擇性屏蔽,甚至出言不遜,維護包庇。可見,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對大眾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巨大影響。就在今年,多位藝人的違法失德行為曝光并有確鑿證據后,部分粉絲、尤其是未成年粉絲瘋狂“洗地”的聲音言猶在耳。如此慘痛教訓,也是大眾最警惕的問題關鍵所在——法律只是公眾人物言行的最低底線。
目前,宋冬野的微博已遭禁言,風波暫時平息。不過,反思止步于此還遠遠不夠。公眾也希望犯過嚴重錯誤的那些藝人能夠真正認識到,公眾人物對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和所應該、也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