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資本市場傳出“北交所設立”的重磅消息,令整個金融圈倍感振奮。在機構看來,北交所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不少“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通道有望進一步打通,提升了創業企業的市場流動性,同時也進一步激活了企業的直接融資通道。
北交所沿用精選層體系
“專精特新”企業迎來機會
聯儲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尹中余認為,掛牌公司進入精選層,總體遵循“市值和財務穩健性要求高低匹配的原則”,具體落實上位法“持續盈利能力”要求,市值標準由低到高梯度設置,財務條件覆蓋不同發展階段、行業類型和商業模式的企業,公司需符合四個標準之一。“北交所成立的主要思路是總體平移精選層各項制度,所以新三板公司在從基礎層、創新層走入北交所的條件上沒有明顯變化。”
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也指出,進入北交所上市的主要條件包括市值標準、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標準、營業收入、研發投入標準等各項指標,相比此前精選層的條件并沒有太多變化。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諸海濱指出,精選層進入條件與公開發行條件相銜接,主要包括市值條件、財務條件、規范性條件,以及發行完成后的股權分散度要求等方面。具體來看,精選層進入條件通過市值和財務指標組合設定了四套標準,總體遵循“市值和財務穩健性要求高低匹配的原則”,具體落實上位法“持續盈利能力”要求,市值標準由低到高梯度設置,財務條件覆蓋不同發展階段、行業類型和商業模式的企業,公司符合其一即可。
東吳證券投行委委員、中小企業融資總部總經理方蘇指出,北交所對精選層現有的分層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股票停復牌等單項業務規則作出了體系化整合,同時吸收借鑒了現行上市公司監管的成熟經驗,形成了總體監管架構和全鏈條監管安排。與精選層的掛牌條件保持一致,北交所設置了市值條件和財務條件的四套標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恒泰長財證券成長企業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耘分析,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與北京證券交易所是“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精選層各項基礎制度將總體平移到以現有的新三板精選層為基礎內容組建北京證券交易所。
轉板上市路徑變化引發討論
未來配套制度將更加完善
隨著北交所的設立,新三板改革中提及的“轉板上市”路徑變化也引發市場熱議。
華南一中型券商新三板相關負責人指出,新三板到現在北交所的成立,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尤其是具備一定獨特性發展中的企業,選擇機會增加了。對一些規模不一定非常大、處于成長期,尤其一些在行業中有特定性以及在新興領域有一定地位的企業,選擇和機會會突出一些。
“不過,從長期來說,其實我們看資本市場的發展路徑,所有企業最終的定價還是圍繞著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短時間由于不同市場定價的差異導致的溢價,從更長周期來說可能會導致一定的風險。”
對于企業上市路徑變化的討論,也有機構認為,可能未來會通過制度的精細化安排和調整解決現有的市場分歧。
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指出,之前推出的轉板制度,主要是基于精選層還是定義為非上市公眾公司,隨著北京交易所的設立,已經明確定義北京交易所的企業是上市公司,投資者適當性也會做適當調整。
華東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關鍵還是要看投資者的準入門檻。“為了提高市場流動性和活躍性,北交所不排除會降低投資門檻,最終和科創板一致(50萬),但轉板或將名存實亡;也不排除監管機構為了控制風險,維持投資門檻不變(100萬),畢竟北交所企業都是中小企業,業績波動和風險較大。”
不過,也有券商機構相關人士指出,北交所的門檻不應該降低,因為中小企業根基不扎實、風險大,門檻降低后容易引起“炒小炒差”的不理性之風,且很快將引起創新層和基礎層的跟風,將造成嚴重的市場溢出風險,屆時北交所和滬深交易所也將迎來同質化競爭,既不利于新上市公司質量控制,也不利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楊耘分析,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數家掛牌公司披露了轉板上市的計劃,預計現在及未來都會有公司按照轉板路徑進入滬深交易所。“但在北京交易所設立的重大政策出臺背景下,市場憧憬著新時代發展思路下的可能超預期的政策紅利激勵,這對眾多的發展中企業、投資機構、中介機構都是值得納入更多更新考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