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量化私募產品體現出較好的賺錢效應,不少代銷渠道都在積極銷售量化私募產品,FOF機構也將量化產品作為資產配置的重要部分。在量化私募總規模達萬億、百億機構突破20家的形勢下,近期進化論、天演、啟林等不少百億機構宣布封盤旗下產品,以保護超額收益。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規模的擴大,未來量化從高頻往中低頻發展是必然趨勢。
代銷渠道和FOF積極配置量化產品
“許多頭部量化機構2019年以來業績很好,客戶持有體驗也很好,量化私募整體規模擴大水到渠成。”第一創業經紀業務市場研究部金融工程總監楊向陽說,2019年公司推出“FIRST”量化服務體系,在代銷或FOF投資時會考慮量化機構。
中信建投證券金融產品及創新業務部基金研究員表示,量化投資與主觀投資在方法論上不同,具有一定的組合配置價值,目前公司代銷產品基本實現百億量化私募全覆蓋。
諾亞正行副董事長章嘉玉表示,從去年開始代銷指增、中性與CTA等不同策略的產品,作為客戶建立配置組合的選項,目前量化產品只占總銷量的10%左右。
格上旗下北京金樟投資投研總監付饒稱,“我們積極調研中小量化管理人,且與市場上腰部和頭部管理人有比較緊密的合作。”
從FOF機構角度看,明晟東誠投資副總監劉洋表示,“之前我們的FOF配置了一定比例的量化策略,為組合提供了不錯的收益,通過多策略的配置將組合整體波動控制在較低水平。”
匯鴻匯升首席投資官張輝表示,匯升資產配置母基金目前配置主要涉及量化選股、CTA、衍生品套利三大類策略,在組合中整體占比60%。
朝陽永續基金研究院研究總監尹田園說,FOF投資目前會在一定程度上偏好量化策略,主要原因是風險收益特征或預期一定程度上可被刻畫,同時超額收益的分布相對均勻,有助于提升FOF組合風險收益特征的確定性。
九坤投資表示,量化私募基金數量和管理規模大幅增長,內因是頭部量化私募經過多年的團隊建設和業績積累,證明了具備較為穩定的alpha能力,外因是個人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向二級市場轉移,而量化這兩年的業績表現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量化私募轉向中低頻是必然趨勢
在規模增大以后,目前有的量化私募宣布封盤,也有不少則開始轉向中低頻策略。
千象資產認為,“高頻高換手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會帶來巨大的沖擊成本,所以規模增大后,管理人交易降頻是必然的趨勢。而國外容量比較大的策略,也基本上是‘低頻+復合策略’的模式,甚至會結合一些主觀的策略模型。高頻和大市場容量,屬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寬投資產表示,量化產品投資靠的是策略模型的勝率穩定輸出。“高頻的邏輯在于捕獲標的短期波動過程中的定價偏差,而中低頻量化更注重一定時間段內標的本身是否能跑贏市場,獲取超額收益。策略容量與交易頻率、市場成交活躍程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從高頻到中低頻,策略容量可以實現幾何倍數增長。”
喜岳投資副總經理馬肸珣說,高頻量化一般稱交易型量化,利用的是交易速度不同所帶來的“交易機會”。這兩年股市交易量活躍,日內波動也較大,對高頻交易的賺錢效應有較大的幫助,要說未來可持續,對此持謹慎態度。“中低頻特別是低頻量化稱為基本面量化,追求的是企業增長和資本市場錯誤定價帶來的投資機會,喜岳從創立之初,就定位在基本面量化。從海外的經驗來看,量化這個賽道80%以上的錢是基本面量化在管理,不到20%是高頻和其他策略分享。”
深圳一家頭部量化私募稱,現在越來越多的量化團隊通過分析研究報告、公司基本面數據來獲取收益,而完全依賴日內價量的純T+0團隊逐步退出了頭部量化團隊的競爭。
張輝表示,策略規模和預期收益通常成反比,管理人出于保收益的考慮,需要控制規模。當然,也不排除部分機構采取饑餓營銷策略,實際產品仍在代銷。“量化和主觀本質上都是一種選股邏輯,只要不過多依賴短期交易信號,容量不應有太大差別。但在高換手情況下容量必定會受限,因此降頻是必然結果,但降頻也會帶來超額波動的加大,投資者需要形成合理的收益預期。”
尹田園認為,為了容納更大的規模,轉向低頻是必經之路。低頻不一定收益就低,跟高頻比主要是超額的穩定性會下降。為了維持客戶較高的收益預期,管理人通常采用多策略組合的方式來應對。
付饒認為,如果量化管理人規模過大,容易導致策略無法以較高的效率運行。低頻的量化容量會比高頻的更大一些,但也會具有容量的限制。(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