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因為芯片短缺,福特、豐田等國際車企的一些工廠相繼減產甚至停產。缺芯也導致部分國內汽車生產商減產或停產。目前,我國汽車行業缺芯情況仍在持續,芯片價格暴漲。據多家車企反饋,各類型芯片價格普遍上漲了5倍到20倍。盡管如此,依然“一芯難求”。
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解決芯片供應問題,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遠近結合、系統推進,提升全產業鏈水平。
汽車缺芯緩解需一定周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介紹,受恐慌性心理影響,芯片訂單量增加,“每家企業下的訂單比原來多出1至3倍”。
在近期召開的2021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介紹,當前,我國各類芯片中MCU(微控制單元)芯片最為緊缺,國內MCU芯片企業最為薄弱。
車用MCU芯片緊缺是造成汽車缺貨的主要原因。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高技術業務部副主任級咨詢師韓雅娟介紹,車規級芯片分為控制芯片、微處理器芯片、存儲芯片、模擬芯片及功率器件等。此次汽車行業最短缺的是MCU芯片,發動機、安全氣囊、防抱死系統、車身、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均需使用這類芯片。一輛汽車搭載上百個MCU芯片,缺一個芯片就影響整輛車的生產。
為解決缺芯難題,今年不少整車廠高層走進芯片企業,面對面直接溝通梳理不同型號汽車對應芯片,希望縮減供需缺口。
業內人士表示,芯片產業“以銷定產、低庫存甚至零庫存”的特點導致補貨周期長,且車規級芯片準入認證流程長,導致缺貨緩解緩慢。
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海明介紹,車規級芯片對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要求較高。一般車企和芯片供應商的合作是長期持續的,且芯片行業周期是剛性的,排期供貨周期超半年,彌補不足需要時間。
有市場研究機構測算,因芯片短缺一季度全球減產了100萬臺汽車。行業智庫機構芯謀研究及車企、相關芯片企業人士則預測,產能緊缺或在明年得到緩解。
汽車產業為何成為缺芯重災區?
業內人士分析,需求大幅增加、供應鏈受到干擾等諸多因素,導致汽車產業缺芯現象持續。
汽車產業駛入“智能賽道”。廣州市工信局總經濟師陳鍵華介紹,智能網聯汽車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以前燃油車使用芯片就幾十顆,現在則需要上百顆。
韓雅娟介紹,以某一類新能源汽車為例,2025年,芯片在汽車中的成本預計會從目前約4500元/車上升至8000元/車,到2030年進一步上升至約15000元/車。
全球半導體生產接連遭遇突發狀況。從供給端看,2020年初開始在全球暴發的新冠疫情深刻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一些工廠停工停產導致產能壓縮。今年美國、日本等多個全球半導體重要產業基地和企業遭遇意外災害,導致供給緊張狀況“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個別國家在全球市場肆意揮舞單邊制裁大棒,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利益,也導致全球企業“恐慌性備貨”。
廣州安凱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董事長胡勝發表示,受單邊制裁大棒揮舞的負面影響,全球各大電子廠商都急于備貨,進一步擠壓了芯片產能的調配空間,缺芯現象持續加劇。
恩智浦半導體大中華區主席李廷偉表示,目前外界都在關注先進制程技術,然而在汽車芯片領域,成熟工藝制程更為重要。對成熟工藝不夠重視,導致產能收縮,這也是造成芯片缺貨的一個原因。目前中國市場對成熟工藝的需求很大,應該引起更多關注。
“補芯”需長遠布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汽車芯片供應問題研討會上表示,汽車芯片是關乎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器件,是汽車強國建設的關鍵基礎,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遠近結合、系統推進,提升全產業鏈水平,有力支撐汽車和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變革中的汽車產業或將因芯片重塑。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李云飛表示,比亞迪在汽車芯片方面早有布局研發,經過10多年的發展,擁有包含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和下游應用在內的一體化經營全產業鏈,這次全球芯片短缺對比亞迪影響并不大。
就長遠看,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虹建議,制定車規級芯片“兩步走”的頂層設計路線,實現車規級芯片企業從外部到內部的動力轉換。第一步由主機廠和系統供應商共同推動,扶持重點芯片企業,幫助芯片企業解決技術門檻較低的車規級芯片國產化問題,提升其車規級國產化體系能力;第二步主要由芯片供應商推動,形成芯片供應商內生動力機制,解決技術門檻高的車規級芯片國產化問題。
韓雅娟認為,政府部門應鼓勵整車企業聯合投入或建立產業聯盟,分梯次梳理汽車行業中長期車規級芯片需求,引導芯片企業有針對性開展研發制造,鼓勵整車企業與國內芯片設計企業聯合開展產品開發設計,提升國產化率。
芯謀研究認為,應充分發揮整車企業在汽車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加大研發投入,挖掘和轉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先進科研成果。要加大高校、科研院所對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和車規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鼓勵具備先進技術的企業優先發展。另外,應打造國家級車規測試驗證平臺,制定車規級芯片測試驗證國家標準,完善測試流程。
據新華社
新聞延伸
缺芯 全球百余行業受沖擊
高盛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有多達169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響,從汽車、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到空調制造,甚至包括肥皂生產。
“芯片危機”沖擊全球百余行業
“缺芯”的不止汽車行業,如今,“芯片荒”的影響已蔓延至各類企業。
某國際網絡通信制造商總經理稱,下個月我的訂單預估是8000萬美元,我現在預估大概只有7000萬美元左右,那這個1000萬美元的差異,可能是一些芯片的缺料。
該總經理所在的企業是一家規模較大的網絡通信制造商,生產的路由器等產品主要銷往歐美、亞太等地區。如今受芯片供應緊張影響,企業出貨量受到了嚴重制約。
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多達169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的打擊,包括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空調制造、啤酒釀造、肥皂生產等眾多行業。
全球“缺芯”加劇,漲價勢在必行。“買不到”和“買不起”已成為不少下游企業共同面臨的困境。
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表示:有個芯片是德國產的,去年的價格是在3.5元一個,今年已經漲到16.5元,相比之前一個芯片已經漲到近5倍的價格。
“黑天鵝”頻現芯片遭遇“難產”
全球“缺芯荒”始于2020年底,并有愈演愈烈之勢,多位業內專家都表示,至少要到2022年全球芯片供應鏈才能恢復正常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芯片荒”?
6月初,馬來西亞的商場和大多數企業關閉,該國開始第二次幾乎全面封鎖,以應對不斷惡化的新冠疫情。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有可能加劇全球范圍內已經非常嚴重的芯片短缺問題。馬來西亞是全球第七大半導體出口中心,全球范圍內有超過50家半導體公司在馬來西亞有投資,幾乎涵蓋所有半導體巨頭。
東南亞在芯片的封測領域占有比較大的比例,其中馬來西亞占到13%,現在馬來西亞這樣的疫情,還有美國的極寒天氣、日本的火災,都會對全球芯片整個產業鏈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疫情造成全世界許多加工廠都沒法如期正常開工,不少地區居家辦公、在線培訓成常態,消費類電子產品需求猛增。根據惠普2021財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惠普消費類個人電腦和商用及消費類打印機領域的銷售額均同比增長70%以上。
此外,全球智能設備快速升級也大大增加了對芯片的需求量。以小米手機Note10 Pro為例,一共要用到114個芯片,只要有一個芯片不到位,這部手機都有可能生產不出來。
小米集團中國區總裁表示:一部5G手機所需要的芯片的數量和產能大約是4G手機的兩倍,所以5G手機的發展速度快,芯片需求量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