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下跌,是與老百姓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數據顯示,目前豬肉價格已經連續19周下跌,最新發布的5月CPI同比上漲1.3%,漲幅略低于市場預期,主要是豬肉價格下行所致。
豬肉價格下跌當屬情理之中。第一,去年因非洲豬瘟影響而出現豬肉供給短缺,但這一減少供給的因素已經基本消失;第二,環保之憂,大量小型養豬場被關閉,而大型養豬企業進一步擴張需要時間,而去年擴張的產能開始釋放供給;第三,去年新冠疫情暴發,餐廳食堂豬肉需求減少,運輸受阻,導致養豬戶虧損而放棄養豬,但現在疫情因素已經大大減少,生產逐步恢復;第四,豬肉價格抬高以致老百姓轉為其它蛋白消費,減少了豬肉需求;第五,國家為下壓肉價加快進口,比如今年前4個月,中國進口豬肉135萬噸,數量達到2019年全年進口量的64%。
供給增加、需求平穩必然帶來豬肉價格的回落,這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當然是件大好事。但必須注意另一個問題:去年8月開始,養豬的飼料價格開始上漲。尤其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加速上漲以來,飼料價格同樣漲幅驚人。比如豆粕,去年1月以前,價格一般在2680元到2880元之間波動,但現在的波動區間已經躍升至3480元到3680元之間。
問題是:飼料價格暴漲會不會從成本端推高豬肉價格?如果會,那豬肉供給就不會大幅減少;但如果不會,那成本對養豬企業利潤的蠶食,或將大幅減低供給,而且一旦發生供給不足,豬肉價格還會大幅度上升。實際上,中國生豬供求的歷史已經顯示:豬肉價格總在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之間大起大落,兩極搖擺,并未因“規模養殖”而改變。
切不可小覷生豬養殖業,因為這個行業關乎老百姓的生活品質,而且具有較強的剛需屬性。養豬是可能成為暴利行業的。要不是這樣,華爾街頂級金融大佬——高盛為何曾試圖收購中國的養豬企業?
如此關乎國計民生的養豬業,其價格變化應當獲得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過去的經驗看,通常是豬肉價格出現“極端上漲”的情況,政府才會出手解決,比如通過補貼鼓勵、加大進口或拋售國庫儲備等等,但卻缺乏日常價格管理的意愿和手段。應當說,需要尊重市場供求對價格的決定性作用,但是不是可以永遠容忍價格大起大落?
應當說,當今信息技術已經足夠發達,完全有可能幫助有關部門全面掌握民生類企業生產運營和利潤狀況,及時把握其經營成本和市場價格的變化。具體到豬肉價格這個現實問題,應及早了解生豬養殖企業的生存現狀,并及時調節市場供求,避免再次發生“肉賤傷豬”之后的價格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