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上漲、資金緊張、訂單不足、回款慢、招工難……今年以來,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和挑戰。在近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介紹,今年1月-4月,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比大型企業低2個百分點,且差距進一步拉大。
小微企業“壓力山大”
“中國企業一直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生存。大國博弈讓不少大型企業面臨著產業鏈的割裂和技術壟斷,小微企業更是面臨技術、資本、非公平競爭等壓力。另外,多數小微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下游,議價能力不強,對原材料上漲成本壓力的傳導和消化能力比較弱。尤其是‘后疫情時代’經濟形勢的轉變,需求結構的變化、傳統消費疲軟、新經濟業態的突現對小微企業的挑戰和壓力增大。”銅陵學院經濟學副教授芮訓媛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小微企業目前的壓力主要在兩方面:一是生產成本高,結算周期長;二是現金流不足,雙向壓力大。”貴州數據寶產品研究院院長李可順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外生產恢復情況尚不理想,大宗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大漲,外貿單價的躍升,也提高了國內生產制造意愿。但目前出口結算周期普遍較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結算同期更長。在這一過程中大企業需要資金周轉,就會延長與小微企業的結算周期。此外,雖然國內整體疫情管控得很好,但“報復性消費”并未出現,國內小微企業的收入沒有得到很大提升。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大多靠現金流存活,現金流不足也讓其面臨巨大壓力。
為紓解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困難,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國務院日前部署出臺一系列惠企政策,有關部門也在密集施策,助企紓困和激發活力并舉,在降本減負、普惠金融、公正監管等方面打出組合拳,增強企業獲得感。
“活水”還需精準滴灌
“加大普惠金融力度,引導擴大信用貸款、首貸、中長期貸款、無還本續貸業務規模,推廣隨借隨還貸款,是國家穩定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具體舉措。同時施行的還有‘將商業匯票乘兌期限由1年縮短至6個月’。這一政策,也是對創新供應鏈金融的一個趨勢體現或者表態,是強制性將結算周期縮短,減小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資金壓力,將壓力由大企業分攤。”李可順表示,政策已在補貼、稅收、社保等方面給予很多支持,現在應考慮如何更精準及時給到需要的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
各地商務系統也在為強化穩企業、保就業,全力助推實體小微企業化危為機、轉型自救積極行動。廣東省商務廳日前印發《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以開展粵小店經濟推進行動、加大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支持力度、加快批發零售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住宿餐飲企業創新發展等方式激活市場活水,同時通過精簡涉企經營許可、放寬經營場所限制、強化金融信貸和資金支持等方式精準扶持小微企業,降低其制度性成本。充分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的共商共享作用,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推動創新要素聚集,引導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廣東省商務廳還將通過探索組建省小微企業政策評估咨詢委員會,以完善重大涉企政策評估評議制度、健立完善統計分析制度、加強產權司法保護等方式建立健全對小微企業扶持的長效機制。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也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聯合推出支持商務事業發展金融服務舉措的通知》,通過大數據精準畫像等技術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銀行“愿貸”和“敢貸”兩方面難題,通過“建行惠懂你”APP、“跨境e+”專屬網銀、“單一窗口”等線上渠道為小微企業提供“秒申秒貸”、無紙化、純信用的融資便利。
有專家指出,財稅、金融、就業、社保等新一輪惠企紅利密集落地將為中小企業加快恢復元氣、增強活力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