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季將近,小升初話題再次火爆于一些家長群。
前一陣,把小升初“扒”得清清楚楚的電視劇《小舍得》熱播,這部“雞娃”大戲對家長育兒焦慮的真實描摹,對家長多少有些啟迪意義。家有小升初的兒女,是讓他們按天性天賦自然生長,還是不惜一切死盯考分、升學,家長們在教育理念上的“舍與得”或許在糾結中能理出頭緒。再陽光的孩子,其柔弱的內心也經不起成年人的“刀子嘴”,更承受不了時時和“別人家孩子”賽跑的重負。
很多家長在育兒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放不下攀比心,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一些家長常常擺出一副“人間清醒”的姿態,給孩子大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什么“一次考第一不代表次次考第一”等等。這樣訓誡孩子的家長真的“清醒”嗎?家長出現一些教育焦慮、心理不平衡、心態失控等,都是與身邊“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來的。須知,總是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與“別人家孩子”比賽的重壓之下,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摧毀孩子的自信、踐踏孩子的尊嚴,把孩子推向自卑的“沼澤”、失敗的“泥潭”,給他們帶來無盡的傷害。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個性、特長和優勢。一張考卷上的分數,只能衡量一段時間的學習水平,考不出孩子的綜合素質。孩子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優良品質是無法用分數換取的,但這正是家長在培養孩子時需要格外重視的。轉變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樹立科學的考試觀、人才觀,學會正確評價、愛護孩子,應是家長不可或缺的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