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衛龍辣條”母公司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衛龍食品”)傳出擬于2021年赴港IPO的消息,據稱,衛龍食品擬募資10億美元。天眼查顯示,衛龍食品經過多次股權變更,已由自然人控股公司變更為外資控股公司,疑為赴港上市鋪路。記者致電衛龍食品欲就上市傳聞進行求證,未獲回復。
手工作坊出身 難撕“垃圾食品”標簽
1999年成立的衛龍食品陪伴了不少90后的學生時代,衛龍辣條也因此被不少人冠以“童年記憶”稱號,但隨著年輕人逐漸長大,圍繞衛龍“重油”、“多鹽”的“不健康”標簽也顯得越發扎眼。
公開數據顯示,衛龍食品2019年實現營收49億元,同比增加了43%。衛龍食品創始人劉衛平在衛龍食品2020年合作伙伴大會上對外表示,衛龍2020年的目標是72億元。根據公司此前的計劃,2021年要實現100億營收。據悉,僅衛龍近幾年熱推的魔芋產品,年銷售收入就達到了8306萬元。
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辣條行業規模每年保持30%以上同比增長,辣條銷售額從2009年的170億元上漲到2016年的500億元,估計2018年辣條銷售額已突破600億元。
雖然手工作坊出身的辣條已發展成超600億規模的大產業,但是由于生產門檻低的原因,行業亂象不斷。
2005年,辣條黑作坊在生產原料中非法添加霉克星事件被央視曝光,將行業推向“垃圾食品”質疑的風口。時隔近15年之后,行業問題依然未解,2019年辣條行業亂象再遭央視“3•15晚會”曝光。
有媒體統計稱,2015年至2017年中旬,全國有15個省份共計131家辣條生產企業的近200批次辣條抽檢不合格。衛龍食品也經歷多次抽檢不合格,其既是行業風波的參與者,也在行業風波中浮浮沉沉。
2015年11月,衛龍食品生產的“親嘴燒(川香風味調味面制品)”被湖南省食藥監局檢出“菌落總數”項目不合格。12月,衛龍食品生產的20克/袋裝“手撕素牛肉(調味面制品)”再被重慶市食藥監局抽檢不合格,不合格項目同樣是“菌落總數”。
2018年5月、8月和11月,劉衛平出資成立的駐馬店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產品分別被山西省食藥監局、湖北省食藥監局和寧夏市場監管廳抽檢不合格,不合格產品分別為“衛龍大面筋(香辣味調味面制品)”、“親嘴燒(紅燒牛肉味調味面制品)”和“大面筋”,不合格項目均為食品添加劑山梨酸及脫氫乙酸。
針對因添加劑劑量超標被多地抽檢不合格的問題,衛龍食品曾回復公眾稱其產品是按照當地的標準生產的,完全合格,辣條行業也因此產生“南北標準之爭”。至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辣條行業才迎來統一標準。
盡管生產標準得到了統一,但“重油、重鹽、重調料”的生產工藝問題依然未得到解決。19年央視曝光行業亂象后,辣條被打上“五毛食品”標簽,多地甚至禁止在小學周邊銷售辣條產品。
近年來,健康飲食意識在消費人群中覺醒,無糖、低脂食品飲料開始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首選。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在顏值管理、體重管理以及大健康管理流行的節點上,衛龍未來也要增加一些更健康板塊的業務,去增強他的差異化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靠營銷蹭熱度出圈 多元化成效不明顯
雖然衛龍辣條如今已隨處可見,但據媒體報道,其市占率仍不足10%,行業至今仍未產生真正的“龍頭”。在河南、湖南、江西以及四川地區都有辣條產業分布,且存在明顯的地域風格,麻辣王子、飛旺、君仔以及上市的休閑食品企業都是衛龍在辣條領域的有力競爭者。
業內人士表示,辣條最早是在1996年至2010年逐漸開始火起來的,最早是以小作坊生產為主。在一眾花花綠綠包裝的三無產品中,衛龍率先推出透明包裝,并在包裝上突出自己的商標,獨特的思路給衛龍品牌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
縱觀衛龍的成長史,熱衷營銷、喜蹭熱度是衛龍能在一眾辣條品牌中“出圈”的關鍵。
在2005年辣條黑作坊被曝出非法添加霉克星事件后,行業進入洗牌期。劉衛平逆市進行產能擴張,在河南漯河、駐馬店、扶溝等地新建多個生產基地,同時更新了全自動的生產設備,車間還設計成半透明的。一系列動作使衛龍在樹立品牌形象上占盡了便宜,一舉成為河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辣條企業。
2010年之后,衛龍發展駛入快車道,先后聘請了當紅明星趙薇、楊冪加盟代言旗下產品;此外,衛龍不僅在宣傳口號上模仿小米,喊出“為辣味零食發燒友而生”的口號;2016年時還仿照蘋果手機專賣店風格開了家衛龍線下店鋪;近幾年衛龍又對產品包裝進行了升級,將年輕人流行語印上了包裝,玩起了“國潮風”……
營銷上的風風火火,難掩衛龍食品大單品依賴的尷尬。
雖然近年來衛龍辣條持續豐富產品品類,陸續推出酸辣粉、辣條火鍋、薯片、鹵味菜等產品,但效果并不明顯,并未能扭轉在大眾心目中辣條廠的刻板印象。
衛龍網店銷量數據顯示,銷量居前的仍是大面筋、親嘴燒、魔芋爽等衛龍經典辣味產品,火鍋、薯片、酸辣粉等產品銷量則處于墊底水平。而在線下,衛龍辣條仍是不少人吃煎餅果子等路邊攤時的標配,除便利店、商超外新品在線下消費場景幾乎見不到。
同時,衛龍的線上銷售也面臨著重重壓力,不僅傳統線下品牌麻辣王子、宇仔、源氏等蜂擁至線上,已上市的三只松鼠、良品鋪子以及百草味等知名休閑食品企業也紛紛進行線上線下的布局。上市公司不僅擁有品牌和資金優勢,在線下渠道無疑也將擠壓衛龍的銷售空間。
行業問題頻出、健康概念席卷之下,靠“一根”辣條撐起50億業績的衛龍食品能否安穩上市,中國網財經將保持關注。(記者 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