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發布中國企業監測報告顯示,中國企業財務健康狀況較弱,但最終超過了遭受重創的全球同行。
法國外貿銀行中國企業監測團隊對2014年至2020年上半年中國3000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進行了自下而上的分析,涉及行業多達14個領域,并同3000家這些公司的全球同行進行了對比。
中國經濟從疫情中的復蘇情況良好,但是風險仍然存在。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總體而言,自2016年以來,中國企業健康狀況一直在惡化。疫情時的第一季度加速了這一趨勢,但此后情況一直穩定。不過,與全球同行相比,中國公司的財務狀況確實有明顯改善。
她說,貨幣政策放松和財政支持緩解了中國較高杠桿率的負面影響,但總體而言,還款能力下降。中國企業的營業收入急劇下降,最近有所回升,相比而言下降幅度沒有全球同行那么嚴重。
她特別提到,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的金融健康狀況急劇下降,而私人公司則保持穩定。她又說,大公司比小公司面臨更大的壓力,但兩者的表現都優于全球同行。其中國有企業的主要阻力來自于收入下降和今年第一季度資本回報率的進一步下降。
從具體行業領域看,哪些中國企業在疫情中是贏家,哪些又是輸家?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經濟學家Gary Ng稱,消費行業是中國表現最佳的領域, 迄今為止消費行業的恢復能力最強。“由于擁有更好的債務動態和更高的資本回報率,消費行業的公司目前在所有行業中擁有最佳的財務狀況,其次是電信、半導體和公用事業。”
他續說,全球對醫療保健和與技術相關領域的需求已經增加,但這并沒有轉化為讓所有行業擁有更好的公司健康水平。在預期的贏家中,ICT和半導體行業比去年更好,但在醫療保健方面卻沒有,亦沒有優于與全球同行;對于潛在的失敗者,中國的航空公司和能源公司表現不佳,但仍優于同行。
宏觀來看,經濟學家表示,由于有效遏制了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國有望成為少數幾個在2020年實現正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供應仍高于需求增長,導致批發價格出現通貨緊縮,但情況正在改善。此外,中國人民銀行的謹慎立場推高了最近的融資成本,但尚未對貸款利率乃至債券發行成本產生重大影響。
談及中國企業的債務違約,經濟學家說,中國企業越來越依賴海外收入,特別是在半導體和信息技術領域。隨著國有企業壓力增加,在岸違約率繼續攀升,但好消息是出口正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