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河間市米各莊鎮李趙莊村的王君娜拎起一個裝著理發工具的包,朝李趙莊村村委會趕去。每個周六,是她免費給村里老人理發的日子。
3年來,王君娜練就了一個新本領:只要看看村里人的發型,就知道是不是她的“老顧客”。村里100多位老人誰喜歡把頭發留短點,誰喜歡把頭發留長點,誰的頭發長得快,誰的頭發長得慢……王君娜一清二楚。
村里沒有理發店 她兼職做“理發師”
王君娜趕到村委會時,已經有五位老人等著她了。“你可來了,我們都想你啦!”看到急匆匆趕來的王君娜,老人們臉上樂開了花。
拿出理發工具,王君娜開始熟練地給一位老人理發。
說起王君娜,老人們都贊不絕口。要不是她主動當起村里的兼職“理發師”,老人們理發都成了難題。
李趙莊村位置比較偏僻,村里連個理發店都沒有。誰想理發,就得去三四公里外其他村里的理發店。那時候,王君娜和丈夫經營著一家工廠,天天忙得團團轉,沒意識到出村理發的不便。
直到3年前,王君娜才真正體會到村里老人理發的難處。當時,王君娜去村里的超市買東西,聽到一位老人在跟店主聊理發的事兒。那位老人不會騎電動自行車,兒女工作又太忙,沒有時間帶她去外村理發。“理個發咋就這么難呦!”老人的話像一根針扎在王君娜心上。
“大姨,你別發愁。我學過理發,以后我給你們理發。”王君娜天生就是個“熱心腸”,當即決定為村里老人做點事。
于是,王君娜自費買來理發工具,在村里的一家超市門口,免費為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理發。那時候天氣比較冷,王君娜就把理發時間定在每周六的中午。那個時間段還算暖和,廠里的工人也都下班了,她正好能從工廠趕過去給老人理發。
有人出門不便 她定期上門去理發
剛開始的時候,有些老人擔心年輕的王君娜嫌他們臟,不好意思去理發。有的人站在一旁觀望,還有的人說王君娜在作秀,肯定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第一次給老人理發的時候,王君娜暗暗責怪自己沒早點給老人理發。有些不方便出門的老大爺不能出村理發,頭發長得都能扎小辮了。一些老太太嫌出村麻煩,就自己在家用剪刀剪發,頭發剪得長短不一。
為避免老人們扎堆和等待時間太長,王君娜堅持每周為老人理一次發。慢慢地,哪些老人喜歡什么發型,隔多長時間來理一次發,她都了如指掌。
有一次,王君娜給老人們理完發,正收拾東西準備回家時,村里一位老人拄著拐棍趕了過來。王君娜一問才知道,這位老人腿腳不好,用了很長時間才從家趕過來。
“您以后不用來這兒理發了,我上您家給您理發去!”王君娜一邊理發一邊囑咐老人。
王君娜發現,村里有4位老人腿腳不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騎著電動自行車上門給他們理發。如今,其中的兩位老人已經去世,王君娜依然堅持為另外兩位老人上門理發。
3年來,王君娜光推子就用壞了3個。
笤帚、蔬菜、黃豆醬 老人們花樣“送禮”
如今,王君娜家的工廠已從最初的家庭式作坊發展成為小有規模的企業。她也成了村里小有名氣的“女強人”。平日里,王君娜忙工作,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可不管多忙,只要到了給老人理發的日子,她準能按時出現在老人們面前。
后來,王君娜的“理發室”從超市門口換到了村委會。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每個周六中午,夏季的每個周六早上,成了王君娜固定做兼職“理發師”的時間。
一轉眼,王君娜做兼職“理發師”已經3年了。她給村里的100多位老人都理過發。王君娜總說自己不是專業的理發師,理的發型不好看,可在村里的那些老人心里,這個愛笑的、長著酒窩的“女強人”是他們遇到的最好的理發師。
王君娜每次給老人理完發,都會把地上的碎頭發清掃干凈。不管是哪位老人最后一個理完發,都會搶過王君娜手里的笤帚,幫她清掃場地。得知王君娜每次都得借村委會的笤帚,村里一位84歲的老人特意親手做了兩把笤帚送給王君娜。
此外,村里的其他老人也紛紛花樣“送禮”,經常把自家做的黃豆醬,自家地里種的茴香、辣椒、茄子等送給王君娜。起初,王君娜不肯要,老人們卻不愿意了。一位老人說:“這些東西都不花錢,你別有啥顧慮!”
“百善孝為先。能做點事讓老人們開心,我心里也甜……”王君娜說,只要老人們需要,她這份“兼職”就會一直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