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創新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與治理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數據治理更加規范
2018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要求提高數據質量、加強數據應用、提升數據價值、監管機構要加強監管等。且要求數據治理時要遵循“全覆蓋”原則,即應該覆蓋機構的全部數據生命周期。未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他互聯網金融企業都將進一步加強數據治理。
合作進一步加強
從全球來看,各國政府和企業都逐漸認識到數據共享帶來的社會效益和商業價值。大數據的發展需要不同機構間進一步加強合作,將個人、企業、政府的數據進行整合,把私有大數據變為公共大數據。
在國內合作方面,金融機構發展對數據依賴程度高,預計互聯網金融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數據將不斷融合,金融機構將可以獲取更多電信、電商、醫療、出行、教育等數據,數據資源將日趨豐富。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金融機構還將加強與國外公司的合作,通過成立試驗室、合資公司、并購等方式,在大數據創新和應用等方面加強合作,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中國領先的金融機構還將進一步輸出自身大數據能力及服務,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開放化及生態化日益明顯
目前,無論是互金企業還是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構建或融入生態圈,在生態圈中開放金融產品及服務、數據能力、技術能力等。
2018年,已有多家銀行推出了開放銀行模式。浦發銀行推出了API Bank模式,以API方式將該行的產品及服務向合作伙伴開放,該行已發布的API服務達180多個,生態圈合作伙伴包括銀聯、攜程、螞蟻金服等。中國建設銀行也推出了開放銀行模式,將服務和數據能力以SDK、API的方式向外界開放,同時,該行還強調科技驅動及創新文化,已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未來,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開放化及生態化將日益明顯,積極構建開放生態圈的企業將進一步增強自身競爭力,反之則可能面臨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