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發布《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措施》(簡稱“京8條”),從支持靈活就業、鼓勵企業吸納、拓寬就業渠道、推動創新創業、提升就業能力、實施階段舉措、開展精準幫扶及優化就業服務8個方面,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政策支持。
在高校畢業生靈活社保補貼方面。“京8條”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對北京市2020年及以后畢業離校兩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是靈活就業的,可申請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標準為每月930元,年度補貼額度11160元,最長不超過三年。預計從今年9月起,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即可開始申請享受靈活就業補貼。
在企業補貼方面。今年,企業招用畢業年度內北京市高校畢業生,符合條件的將給予最長不超過三年的社會保險補貼,補貼標準為每月1162元。對于中小微企業,今年招用畢業年度內北京市高校畢業生,還可以申請以工代訓補貼,每月1760元,最長不超過六個月。另外,如果高校畢業生參加了就業見習,見習期未滿就與見習單位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北京市還將給予見習單位剩余期限見習補貼每月2200元。
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比例、開發基層崗位、推動創新創業、提升就業能力等各項措施的無縫銜接,北京打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組合拳”。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到2020年底,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產業核心技術人才的缺口將達到417萬人;算法工程師薪資逆勢上揚,一季度平均薪酬達到19124元/月;Java開發工程師缺口最大,每個求職者對應約3個工作機會。當下,新基建里機遇多,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年輕人正迎來奮斗的“新風口”。
數據顯示,從2004年我國首次發布新職業以來,截至目前一共發布了14批150多個新職業。在疫情期間,又有16個新職業發布,包括呼吸治療師、裝配式建筑施工員、網約配送員以及與無人機、人工智能等相關的新職業信息。這些新職業的從業人員,在助力疫情防控期間的醫療救治、服務生產生活、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在疫情發生后,平臺經濟催生的網絡直播、網絡帶貨、云客服等火爆,也使得這方面的從業者備受關注。該相關負責人介紹,像自由職業程序員、電商、自由撰稿人等都是靈活就業新的表現形式。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打零工”,而是一種新業態下的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特別能適應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運用,選擇靈活就業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這種形式也存在不確定性因素,所以這次政府明確提出為畢業生靈活就業提供社保補貼,為大家提供養老和醫療保障,解除后顧之憂,放心地靈活就業,大膽地創業發展,實現個人理想和價值。
目前,北京已經開展了3000余場畢業生線上招聘活動,推送各類就業信息9.8萬次,5萬余名畢業生通過網上招聘落實了就業單位。
為加強企業與畢業生的有效對接,北京還積極搭建平臺,開發了“京尤碼”。解決疫情期間,企業和學生見不了面,對接難、招聘難、就業難的問題,實現供需精準對接、人崗精準匹配。
該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線下的招聘會取消,紙質材料沒法遞送,雖然可以把電子材料提供給企業,但企業也因為無法直接與應聘者面對面交流,掌握的信息相對有限,對于簽約也有些不踏實。面對這種情況,北京借鑒健康碼的成功經驗,在高校畢業生陸續離校的這個節點推出了“京尤碼”。
據介紹,京尤碼全稱為“北京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平臺”,該平臺將個人求職、實名制登記、招聘活動、就業見習、檔案服務、政策服務、就業創業指導、申領補貼、大學生創業板及職業測評等10個關聯事項共30項服務內容“打包成一件事”。憑碼即可享受求職招聘、申請見習、檔案查詢、政策解答等線上全鏈條服務。對于企業來說,通過這個碼可以了解到學生的關鍵身份信息等;對于學生來說,通過這個碼可以了解企業的社保繳納、經營狀況等內容。
“這相當于為雙方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渠道,通過‘京尤碼’,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能夠實現信息、信用互認,而且這些信息都經過了大數據比對,確保了準確和安全。畢業生還可以集成性地享受多種打包服務,不出門、不跑腿、一個頁面辦到底。”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