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山東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中,是否有運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情況,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興云表示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首先,國家出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目的是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緩解土地供需矛盾、保護耕地資源、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并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
其次,對土地增減掛鉤收益的使用管理,國家有嚴格規定。根據《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 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47號)等文件精神,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取得的收益,嚴格執行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定,統籌支持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等支出。
第三,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推進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需要承擔大量的水電氣暖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即使在平原地區,項目出地率較高,土地增減掛鉤取得的收益,也難以完全覆蓋項目成本,地方政府還需要再投入一部分資金,不可能增加財政收入。
“比如,我省禹城市,2010年以來一次規劃、滾動開工28個農村社區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8億元,預計實現土地增減掛鉤收益16億元,投資缺口部分2億元主要通過政府投資來彌補。”劉興云介紹說,我省將切實加強對相關土地收益使用情況的監管,一旦發現違反有關規定的問題,立即予以糾正,并嚴肅問責,確保土地收益“來自農村、用于農村”。
據了解,近年來,全省各級財政“三農”投入保持穩定增長,從財政決算反映的農林水支出數據看,2018年全省農林水支出99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占當年總支出的比重為9.88%;2019年全省農林水支出1074億元,增長7.6%,占總支出的比重達到10%。
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在持續加大“三農”投入的同時,激勵縣鄉加快發展,上下共同努力,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