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維功看來,近年來陽光保險雖然有進步,但也有諸多不足;有創新,但只是在縮小與時代的差距;有心氣,但斗志還不夠昂揚。他提出“重塑陽光,三年強司”戰略,重啟陽光增長引擎,推行全面改革。
“集眾家之長,取自我之道;聚業內人才,納業外賢士;高起點組建,遠戰略發展;風雨中做事,陽光下做人;走精英之路,創陽光品牌。”2014年12月24日,平安夜,張維功在幾經辛苦終于拿到牌照的當天晚上,冷靜地寫下這五句話。這50個字不僅總結了他半生所思所想所悟,也構建了陽光保險發展戰略的基石。在他看來,創業原本就是企業家不斷戰勝自我和突破自我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榮耀與辛苦,坦然面對就好,不用太過介懷。他甚至將企業家形容為“一個特殊的物種”,不論是實現價值所帶來的感動興奮,還是伴隨始終的孤獨困惑、不被理解或者被傷害,都是企業家這個“物種”的組成部分。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肩膀必須能扛住壓力,在順境中成長,在逆境中成熟,企業家的格局應該更寬廣一點,更陽光一點。
中國的保險業,因改革而復興。四十年間,一批保險企業成長為國家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批保險企業家也應運而生、因時而興,在推動保險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發揮出巨大的主觀能動性,造就當今之保險業。在張維功的領導下,作為業內“中生代”險企,陽光保險創立三年即成為中國保險業七大保險集團之一;五年超越71家保險主體,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六年實現年營業收入突破300億元大關;七年成為集產險、壽險和資產管理的全保險牌照于一身,以及股權、不動產等全投資資格于一體的綜合保險集團企業,業務發展、價值增長、戰略推進、規范管理多維度平衡發展,成為全球市場化企業中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
高起點組建,筑夢陽光
張維功的人生以40歲為分界嶺。畢業后他就進入保險業,1995年開始,他歷任人保濰坊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人保山東省分公司副總經理;2000年,他被中國保監會選派為南京特派辦(中國保監會江蘇監管局前身)籌備組長,后任黨組書記、主任;2003年,他調任中國保監會廣東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成為中國保監會系統中最年輕的正廳級干部。在工作實踐中,張維功隱約看到了中國保險市場的空缺,加之心中始終珍藏的創業夢想——親手創辦一家完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保險公司,經過慎重思量,他決心改變人生航向。“在我看來,不管從政還是經商,其實目的都是為了做事,這是價值觀的問題。當然做企業是直接參與到經濟大潮當中,按照企業本身的特點,直接產生生產力,產生經濟價值。”2004年,中國保監會決定放開中資保險公司的“閘門”,剛跨過不惑之年的張維功投入全部積蓄200萬元,毅然辭職“下海”。
當時,社會上對保險的認識還不成熟,要找到價值觀相同、戰略思想一致的股東,更是難上加難。但張維功認為,股東是一個企業的根基,他們的理念將直接注入企業價值觀的DNA之中。因此,股東不僅需要有資本,更要具備與創業者趨同的價值觀,因為一家負責任的保險公司需要陪伴消費者整個生命周期,如果股東的價值觀不同,必然會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
在拿到牌照前,張維功和他的團隊沒有用股東的一分錢,初創期可以說是非常艱難。沒有資金支持,他們就從五星級酒店搬出來,長達八九個月沒有辦公桌,甚至不領一分錢薪水。他們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廣東、江蘇、山東等地,接觸大量意向企業,平均一天要見好幾撥。“八個月我跑了17個省,談了389家企業,最后才把我們要選擇的股東落地。”
過去金融企業的組建無外乎兩種模式,一種是政府牽頭來成立金融機構,另一種是大股東議合發起。而陽光保險從找股東到拿到批文,再到組建企業,完全按照市場化模式運作,而且所有投資都是財務投資,也因此成為行業一個特別的案例。股東的價值觀對初始公司治理的價值趨向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股東的價值追求趨同,這也讓張維功可以放心大膽地實現高起點組建。
2004年12月24日,監管部門批文終于拿到了,創業團隊并沒有開啟狂歡慶祝,真正的創業之路才剛剛開始。張維功冷靜思考著:陽光保險究竟要發展成什么樣的公司?員工如何統一思想?他用五分鐘寫下了本文開篇的那五句話。隨后,創業團隊并沒有風風火火地投入到市場開拓中去創造營收,相反,張維功帶著大家閉門4個月時間,潛心研究企業文化,通過探討他們把公司建設的目的、使命、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都明確下來,這樣的做法在國內外的企業發展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這四個月的“集訓”,讓整個團隊統一認識、認同公司發展的目的、使命、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等等,所有人才有可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致向前進。大家建立了核心價值觀,并逐步形成獨特的“陽光之道”。
文化建設在企業的發展中展現了強大的力量,陽光保險開啟了陽光速度。陽光財產保險公司、陽光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陽光人壽保險公司相繼創立。2008年1月23日,經中國保監會、國家工商總局批準,陽光保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鐵肩擔道義,情懷為先
人生沒有白走的經歷,從政多年所積累的高度政策敏感、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豐富的行業經驗和人脈、凝聚力強的創業管理團隊?張維功在大的改革趨勢上能踩準“鼓點”,對于公司發展,他也是創新改革的力行者。他多次強調,“屁股的味道不好聞,不能總跟別人后面走,而要引領潮流。只要能當第一,我決不愿做第二的事情。”陽光財險采用的是業務、財務、再保險一體化核心業務系統,這在國內所有新籌建的保險公司中是獨一無二的。此外,公司推行的知識管理,在國內保險同業中也是第一家。在壽險業務領域首創“六線并進”營銷模式、產險推出“紅黃藍”管理模式、研發出全球產險業第一張“車險生命表”、首家推出“車險閃賠”服務?創新改革成為陽光保險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創業期開始,張維功就不想只做賣保險的商人。他認為,企業存在的價值取決于對社會的貢獻,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對社會貢獻應有的價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陽光保險從成立之初到現在,一直遵循這樣的原則。張維功提出,要用“農民心態、工匠精神”去經營企業,而不能僅僅是單純將保險公司當作一個融資平臺、投資平臺。“我們始終不能忘記保險的風險保障本質,不能忘記保險公司是要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負責,是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的企業。這意味著保險企業需要承受更大更重的企業責任、嚴格規范堅守底線,以農民心態與工匠精神腳踏實地地經營企業。”
民生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新時代國家戰略的核心要素。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健康已成為人民群眾熱切關注的話題。無論放眼全球還是著眼國內,醫療健康都已經是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本著這樣的情懷,在進行產業布局時,張維功很早就開始深耕大健康領域。
說起陽光保險在大健康領域的布局,就不得不提到陽光融和醫院。2016年,陽光融和醫院正式開業,作為中國保險業投資設立的首家大型綜合醫院,建院之初即按照國際最高標準JCI和國內三甲醫院標準打造,是國內首家“保險+醫療”創新健康服務模式的醫院。醫療服務歷來是一個區域性公共資源,醫院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這是可以用市場的力量打破、培育和提升的。”而陽光融和醫院的創立,正是陽光保險結合自身優勢,為醫療改革探索出的新路徑。
籌建初期,張維功就提出目標,要站在病人的角度建一家中國最好的非公立醫院,讓陽光保險為推動中國醫療事業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有了對人性關愛文化的認同和引領,陽光融和醫院的診療模式、服務流程、動線設計、運營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才會充滿了對細節的關注,對人性關愛的真正體現。”
陽光融和醫院開診一年,月門急診總量即突破3.5萬人次,首期開放的600張病床使用率達90%以上,沒有一起投訴,沒有一起醫患矛盾,沒有回扣紅包。為什么陽光融合醫院能得到患者的高度認同,病房床位爆滿?這離不開陽光保險在“充分學習認知、優秀文化引領、人性化服務立院、科學診療模式”等方面的深入探索。陽光融和醫院開業不足三年通過三甲現場評審,兩年多通過HIMSS6評級,不到兩年通過JCI認證;醫院多項疑難手術填補省市空白?在短短的三年內,陽光融和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依托陽光融和醫院,陽光保險以保險主業為本,立足服務民生,嘗試“保險+醫療”一體化經營,實行保費預付、醫療包干,并借助與基層醫療機構的合作,開展衛生預防和慢性病管理,幫助保險端控制費用風險,為國內管理式醫療的服務模式探索帶來了富有價值的經驗。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目前已基本實現“全民醫保”,然而,當前農村普惠醫療仍有待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與實際需求仍有落差,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屢見不鮮。針對健康扶貧痛點,陽光保險又深度整合旗下業務資源優勢,啟動“萬名村醫能力提升計劃”,實施科技賦能立體健康扶貧,通過定向培養萬余名貧困地區鄉村醫生,提升基層村醫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為村民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治等醫療服務。張維功預計,此項計劃將覆蓋超過600萬鄉村人口。
走出舒適區,再造陽光
2019年,新時代新起點,“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一錘定音,而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拉開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各大金融機構都發出了明確的改革再出發信號。金融改革形勢急迫,張維功敏感捕捉到改革的信號,先知先覺地嗅出了發展危機與味道。“從外部打破是一種毀滅,從內部突破是一種升華。”
面對行業大變局,特別是數據時代對傳統保險業的沖擊,客戶與市場層面都已發生深刻變化,小的保險主體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數據科技跟不上的公司更沒有未來。不同的志向便有不同的追求,陽光保險是一路打拼過來的,歷經風雨,自然不會守成過日子。因此,張維功提出“重塑陽光,三年強司”戰略,重啟陽光增長引擎,強身健體再攀登。在他的主導下,陽光全員參與,提出進行全面改革,2月15日發布改革方案,成為公司成立12年以來力度最強、涉及人數最多的改革。
第一步,大刀闊斧調整組織架構。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保險市場也已然到了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大型險企“大象起舞”,規模效應、資源支持更具優勢,而中小公司正面臨增長困難、機構僵化、創業熱情消減的窘境。如何變革,才能再度跟上節奏,甚至引領行業,考驗企業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張維功推動了創業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調整:把集團推向主戰場。
改革都是有原因的,陽光保險認為,這些年來,集團戰略落地指向不夠清楚、工作著力點不清晰、主攻方向不聚焦,難以適應領航作用。張維功毫不客氣地指出,近兩年來,“陽光雖然有進步,但也有諸多不足;有創新,但只是在縮小與時代的差距;有心氣,但斗志還不夠昂揚。”問題就在那里,需要新注入、新啟動、再重塑。集團組織構架改革就是此次“重塑陽光”的第一步:全面強化平臺的組織、指揮、支持、作戰能力,充分盤活公司資源,讓組織運轉更有效率。改革后,陽光保險集團主業將形成“1+4結構”,即“一本部+四中心(指揮中心、作戰中心、支持中心、科技中心)”的架構。具體來說,“四個中心”的核心是“兩個戰場、疊加支持”。
“指揮中心”是策劃部、參謀部、后勤部、督導隊,把集團領導的發展意志貫徹落實到傳統板塊子公司的行動中,并采取條件優化落實,實現整個系統的一致性。
“作戰中心”是由集團親自負責的總攻擊隊,全面聚焦新的戰爭形式、新的戰爭業態,超越門戶之見,堅持使命必達,以超越傳統戰法的形式直接獲取優質夢想客戶資源,直達現有渠道難以抵達的藍海,同時為子公司提供最新的市場信息反饋。
“支持中心”集中統一全面負責客戶服務等工作,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