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州市正式啟動垃圾分類,到《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已經有近兩年時間。從大河報記者前期走訪試點小區的情況來看,鄭州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是非常高了,幾乎達到百分之百。但是,居民的參與率并不高,有不少居民直言自己不愿意參與垃圾分類,原因諸如會很麻煩、會增加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等。
垃圾分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市民接受分類的理念,養成分類的習慣也需要時間。雖然鄭州推行垃圾分類時間不長,但已經出現了不少垃圾分類達人,那么他們是怎樣養成分類習慣的?他們的垃圾分類生活又是怎樣的?對普通市民來說,又該怎樣調動市民參與分類的積極性呢?
77歲老太的分類生活:廚余垃圾全堆肥,種出不少時鮮菜
“青椒、生菜、花菜,得有七八樣,今年我都吃了好幾茬了,中午做面條不用跑出去買菜,花盆里直接掐兩顆就夠。”
武麗娟老人住在鄭州市大學路街道辦事處綠城社區的機械所家屬院里。在2017年,鄭州市絕大多數小區還沒有推行垃圾分類的時候,77歲的武麗娟參加了社區舉辦的垃圾分類活動。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動員大家將家里的廚余垃圾收集起來進行堆肥,打造堆肥菜園。
此后,武麗娟專門買來了堆肥桶,在家里的花盆里種上菜籽。從那時起,武麗娟家的廚房里就放著一個托盤,每次做飯時擇出來的菜葉都攢到托盤里,倒進門口的堆肥桶里,加入一些菌類后堆成廢料,用來種菜。
廚余垃圾解決了,家里別的垃圾就好分類了。武麗娟把可回收的紙盒子之類的物品堆放在門口,有害垃圾挑出來存放,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了。
“原來一天要扔好幾袋垃圾,現在兩三天才扔一回,量也不多,就這么些。”武麗娟提著一個小塑料袋說。
在機械所家屬院里,用廚余垃圾堆肥料的不止武麗娟一家。在家屬院的南面,有一個更大規模的“堆肥菜園”,5000多盆各種蔬菜擺在一起,面積有700多平米,已經成為社區的一個“景點”
綠城社區書記付霞介紹說,這個菜園是社區和一家公益組織共同打造的,用的社區居民收集的廚余垃圾和院里的落葉,大概有35立方的量,經過堆肥后,最后變成10個立方的肥料,全部用來種菜了。
“廚余垃圾分開了,垃圾分類自然就完成了,因為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量很好區分,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付霞認為,消解廚余垃圾,堆肥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這本身就是模仿大自然消解的過程。
如今在機械家屬院的500多戶居民中,狠毒都參與到了堆肥活動中。有些說在家里自己堆肥種菜,有些把廚余垃圾集中到社區統一堆肥。社區種出來的菜到了成熟的季節,會反饋給居民享用,當然,參與堆肥的居民會得到更多。
“每天都分分類,是麻煩了,但是好啊,又能種種菜,又能改善環境。”同住家屬院的劉振國老人,就在自家房后擺了幾個泡沫箱,用堆肥在里面種了香菜、茴香、韭菜、筍等七八樣菜,每天早上他都要去打理一番。
沒有垃圾的“零廢棄”生活,她是怎樣做到的?
綠城社區的“堆肥菜園”,是社區和鄭州市一家民間環保社團——鄭州環境維護協會共同推進的。楊曉靜是這個協會的發起人,她也是一名全職公益人。在生活中,她踐行的是一種“零廢棄”的生活理念。在她的家里,幾乎所有的垃圾都被利用起來。
在楊曉靜家里,也放有一個堆肥桶,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中,新鮮部分被她挑出來做環保酵素,其他的經過簡單的碎化處理后放進堆肥桶內,利用EM菌進行分解,發酵,變成有機肥料。
在她家的露臺上,擺滿了她種養的植物,堆肥的肥料用來給植物生長提供養分。在露臺兩邊,擺放著兩個水桶,用來收集雨水澆灌植物。
楊曉靜的家里沒有洗潔精,其替代品是自制的檸檬膏。她用絲瓜瓤刷碗,用硅膠套做保鮮膜。對于一些不可避免使用的塑料袋,她會把袋子洗凈晾干存放,進行循環利用。連孩子喝過的牛奶盒,也被她剪開,用水沖洗干凈后晾曬,以便回收再利用。一些可回收的包裝紙盒等垃圾,也被統一歸置,達到一定量時進行售賣。在每次出門時,她都會帶上一套餐具,拒絕使用外面的一次性物品。
“現在我的家人,包括我孩子都習慣了,很多垃圾在家里就循環利用了,扔到樓下垃圾桶的垃圾非常少。”楊曉靜說,有時候家里幾天才會產生一點垃圾。
垃圾分類已經融入到楊曉靜的日常生活中。她專門給小兒子買來一套垃圾分類的玩具,包括紅、黃、藍、綠四個迷你型的垃圾桶和一包畫滿物品的卡片,現在孩子經常要求她陪自己一起玩“垃圾分類”的游戲。
受教育程度程度越高,反成為垃圾分類減量的困難群體
在鄭州市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有不少市民已經接受并開始踐行,但仍有不少市民還在旁觀。大河報記者前期走訪了鄭州市的很多個試點小區,市民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非常高,幾乎達到百分之百。但是,市民的參與率并不高,有不少居民直言自己不愿意參與垃圾分類,原因諸如會很麻煩、會增加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等。
這種現象不是鄭州個例。今年11月27日《中國環境報》刊發的一篇名為《“白骨精”成垃圾減量困難戶》的報道中也提到,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減量分類就做得越好,但研究表明,完全不是。俗稱“白骨精”的白領、骨干、精英,收入高,受教育程度也高,卻成為廢棄物減量的困難群體。
對此,鄭州市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鄭州市分類辦)認為,對白領人員來說,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生活節奏很快,客觀上也缺少精力顧及其他。真正去扔垃圾的,恰是家里的老人,因為老人才在家里做飯,產生垃圾。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老年人是推動垃圾分類的一個關鍵。
垃圾分類是個“麻煩”,該怎樣提高市民的積極性?
楊曉靜認為,現在鄭州市推進垃圾分類的做法是宣講,還有通過積分獎勵、兌換物品,來吸引居民參與。不過,這種獎勵引導,雖然可以提高居民的積極性,但還只是“誘因”,而不是“內因”,只有真正從思想上接受了垃圾分類,自己內心里主動要去分類,才算是真正的內因。
但客觀現實是,不少居民都嫌垃圾分類麻煩,在沒有強制的前提下的,都不愿參與進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是,有市民提出,進行垃圾分類,家里就要多準備幾個垃圾桶,這也是一筆支出,該由誰來承擔?
對此,鄭州市分類辦的工作人員提出,完全不用多買垃圾桶。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市民家里的客廳、廚房、臥室、衛生間都要擺放一個垃圾桶,垃圾分類不需要多買垃圾桶,只要合理投放就可以。在廚房里擺放的是廚余垃圾桶,客廳擺放的是其他垃圾桶,平時只要注意把廚房里產生的塑料、金屬等挑出來,放入客廳的垃圾桶里,把客廳里產生的茶葉渣、果殼果皮放入廚房垃圾桶里就可以了。然后再用兩個塑料袋,可以掛墻上不占地方,分別盛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因為這兩種物品日常產生的總量不多,市民可以分類暫存一段時間后再集中處理。
對于市民提出來的太麻煩的心理,分類辦工作人員也表示,垃圾分類,就是要通過增加麻煩,來提高產生垃圾的成本,從而倒逼居民從源頭上對垃圾減量。“比如說吃外賣,可能需要你用兩三個垃圾袋來分別盛放垃圾,你嫌麻煩了,可能下回就不去點外賣了,這就實現了從源頭上對垃圾的減量。”而從更長遠看,經濟的手段來減少垃圾的產生,也是一個趨勢,比如將來鄭州市可能會收取垃圾處置費。根據家庭產生垃圾的多少來收取,誰產生的垃圾多,誰要交的處置費就多,誰家產生的垃圾少,誰就交的少,目的也是通過增加垃圾產生的成本,來倒逼居民去減少垃圾的產生。
該工作人員還介紹,為了提高市民的分類積極性,分類辦除了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覆蓋面之外,還計劃加強學校教育,開展“小手拉大手”的行動,通過孩子來帶動家長參與垃圾分類。此外,在12月3日下午,鄭州市召開的垃圾分類工作月度推進會上,也明確了從2020年1月1日起,鄭州全市范圍內要正式對垃圾分類展開執法工作,正式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