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鄭州加油
努力走好“樞紐+開放”這條路子,搶先打造國際交通樞紐門戶、對外開放體系高地和參與國際合作高地的“一門戶、兩高地”體系,“鄭州樞紐”正在動起來,強起來!
大交通之勢:“鐵公機聯動通四方”
樞紐之城暢通八方,鄭州正以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大交通之勢在中原大地上迅速崛起。 每天,鄭州新鄭機場上空,數千架飛機在此起落,將鄭州與世界各地緊密聯系在一起。 插上騰飛的“翅膀“,鄭州不斷從“中轉型”樞紐向“門戶型”樞紐轉變。 鄭州-盧森堡的“空中絲綢之路”,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雙方“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國際領先的航空運輸體系。 繼“鄭州—盧森堡”雙樞紐之后,“鄭州—烏塔堡”雙樞紐呼之欲出。 建設“空中絲綢之路”,鄭州機場的航線網路也越織越密。 今年7月份以來,鄭州機場新開、加密了多條航線,新開鄭州至菲律賓卡利博航線,新開鄭州至吉隆坡定期國際客運航線,首次開通鄭州至普吉、曼谷航線等。 高速鐵路的出現,不斷滿足了人們對美好出行的向往。 位于“米”字形高鐵中心的鄭州,順暢通達全國已經成為現實,在鄭州乘坐高鐵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人們的首選。
鄭州作為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徐蘭兩條高速鐵路大動脈在這里交匯,站在全國快速鐵路的十字路口,貫通南北、承接東西。目前,鄭太、鄭濟鐵路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伴隨著鄭萬、鄭阜、商合杭鐵路的開通倒計時,河南“米”字形快速鐵路網正在逐漸鋪開。
通過數據看發展。 目前,鄭州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3856.8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184.9公里/百平方公里,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努力走好“樞紐+開放”這條路子,搶先打造國際交通樞紐門戶、對外開放體系高地和參與國際合作高地的“一門戶、兩高地”體系,“鄭州樞紐”正在動起來、強起來……
大開放之勢:“內陸腹地”變身“開放高地”
新時代的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是“一帶一路”貫穿從沿海到內陸的縱深開放。 當前,鄭州站位全局謀大勢,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帶動開放全局,充分發揮“四路”“五區”戰略疊加優勢,積極構建國際陸港、中歐班列、跨境電商、指定口岸等高水平開放載體平臺體系,主動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分工,實現了開放水平的重大躍升,由“內陸腹地”變身“開放高地”,爭做中國聯通世界的重要門戶。 擴大對外開放,通道是關鍵。 依托鄭州國際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近幾年,鄭州持續拓展開放通道,著力強化“四條絲綢之路”聯動建設,為鄭州開放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廣,形成了“一點連三洲、一線串歐美”航線網絡,覆蓋23個國家近200個城市。 “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快,打通了東聯西進南拓陸路通道,覆蓋24個國家、126個城市。 “網上絲綢之路”越來越便捷,跨境電商“1210”模式全國推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全國持續領先,河南E貿易輻射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上絲綢之路”越來越通暢,有效銜接青島、連云港等重點港口,加快建設“內陸無水港”,正在形成以鄭州為中心、區域節點城市為支撐的陸海貨運通道樞紐。 “四路”融合發展,推動多式聯運發展,鄭州機場數據交易服務平臺、河南保稅物流中心“貿易單一窗口”平臺、中歐班列多式聯運信息平臺等實現信息共享,同時也為鄭州對外開放形成融合之力。 下一步,鄭州將進一步加快形成對外體系高地。 加快形成參與國際合作高地,聚焦商貿物流、航空合作、科技創新等領域,不斷提升鄭州知名度、影響力; 加快培育以國際性戰略企業為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不斷提高鄭州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大產業之勢:立足基礎資源
稟賦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立足基礎資源稟賦優勢,錯位發展、揚長補短、彰顯特色,突出先進制造業發展,形成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高效銜接的大產業。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是中國古代制陶、制瓷、冶銅、冶鐵、紡織的主要發祥地。 改革開放,鄭州工業發展提速。 近年來,智能制造、生物科技、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年均投資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長,鄭州制造、鄭州品牌加速走向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鄭州圍繞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特別是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提出了“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為全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確立了工業七大主導產業和服務業七大支柱產業,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都市生態農業和數字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形成了汽車和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金融、商貿物流等一批戰略支撐產業,旅游業、大數據、網絡安全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鄭州做強大產業,條件得天獨厚。 當前,中央支持和鼓勵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明確,推進新一輪制造業布局的力度不斷加大。 鄭州市提出,要突出先進制造業的主導地位。 堅持把制造業發展擺在首要的戰略位置,加快完善產業鏈和產業生態體系,著力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確保制造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穩定保持在3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制造業中占據主體地位,使其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引擎、科技創新的主戰場。 要突出主導產業發展,優化制造業布局。 要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抓好企業上云工作,建設“工業大腦”,以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層級。 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好地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努力在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方面不斷突破,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