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楊拴朝向記者反映,日前他們在澠池縣西河南仰韶文化遺址調查中,發現了兩枚仰韶先民指紋。
這兩枚指紋是什么樣的?由他是否能斷定出先人的特征?這兩枚指紋對研究仰韶文化有啥意義?4月16日,記者來到澠池縣調查采訪。
現場:仍留有部分陶缸殘片
西河南仰韶文化遺址在澠池縣城西南1.5公里,谷水與澗河交匯處的城關鎮西河南村。遺址在該村某處的丘陵地帶。
當天,楊拴朝把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帶到這里,他說,這里就是他發現仰韶指紋的地方。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丘陵的半坡上土堆處,仍能看到一些陶器殘片。
楊拴朝一直盯著地上,并不時彎腰撿拾陶器殘片。
“這可都是寶貝呀。”楊拴朝激動地說,這些都是研究仰韶文化最好的物證。
楊拴朝告訴記者,去年10月31日,他們在西河南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一枚仰韶時期的陶器殘片,同時發現的還有一枚廟底溝類型彩陶片和若干紅陶片。現場,楊拴朝也展示了這枚陶器殘片。
記者看到,這枚陶器殘片形狀不規則,最長處10厘米,上有一規格為2.5x3.5厘米的鋬(注音:pán)耳,造型規整,圓潤細膩。鋬耳上橫向下摁一凹窩,深0.9厘米,內竟留有一枚(1.7x2.1厘米)完整清晰的指紋。
楊拴朝說,這就是先人的指紋。
“鋬耳是仰韶文化遺址中常見的器物附件或裝飾。”楊拴朝說,在全國已發掘的多處仰韶文化遺址中,應當會有這樣器物出土。
而就在前兩天,他在此處又發現了一個陶器殘片上的一個鋬耳,上面同樣留有一枚先人的指紋。
意義:證明了中國應用指紋的歷史
這枚指紋是先人的指紋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先后采訪了國內多位專家予以證實。
我國著名的指紋學家、中國刑事現場統計研究會副會長劉少聰教授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今年1月,楊拴朝曾攜帶他發現的澠池缸鋬耳及彩陶標本進行了技術鑒定,經過技術分析,確定這枚鋬耳上的手指指紋,是一名20-30歲之間,古代男性陶工右手大拇指按壓的指紋。
“這枚指紋證明了中國應用指紋的歷史。” 劉少聰說。
中華指紋博物館創始人之一,我國刑偵界著名痕跡鑒定專家、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協會指紋檢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持平教授說,楊拴朝提供的樣本材料證據是比較充足的,能確定是古人的指紋。“這枚指紋生動有靈性,典型反映了古人以手指為造型工具的制作過程,同時也能反映古人對手及指紋的原始崇拜。”三門峽市文物局原局長侯俊杰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仰韶指紋的發現,對仰韶文化研究意義重大。
“據我了解的情況,目前把指紋按到陶器上的還沒有。”侯俊杰說,從仰韶時期使用指紋,到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仍在使用指紋,已經傳承五千多年,具有傳承意義。目前,全國5000多出仰韶遺址中,已經發掘200多處,但都沒有發現仰韶指紋,這不管對澠池、三門峽、河南甚至中國,都應該是首次發現,對深化仰韶文化研究有很大作用。
背景: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指紋運用術起源地
為了證明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指紋運用術起源地,楊拴朝查閱了大量資料。
楊拴朝告訴記者,睡虎地秦墓竹簡就有勘查盜竊現場“手跡六處”的記載。世界著名指紋史學家,德國的羅伯特·海因德爾博士,在他1921年所著的《指紋鑒定法的體系與實踐》一書中認為,中國唐代的大學士賈公彥是全世界第一個提到指紋鑒別的人,中國是最早利用指紋識別的國家。
18世紀60年代,歐洲的工業革命推動了科學技術和發展,中國的指紋術向西傳播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誕生了近代指紋學。
趙向欣先生在所著的《指紋學》(1983年版)中記載:“現在在美國芝加哥菲爾特博物館,還珍藏著一枚中國古代的印泥,印的正面刻著主人的名字,反面印著有一個拇指印痕,條條脊紋可辨。
世界一些著名考古學家認為,這枚印泥屬于中國周朝時期的稀物,無論如何要比傳說中的基督降生更早。因此這枚印泥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紋憑證了。
進展:仰韶指紋已被列入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科研項目
據悉,目前仰韶指紋已被列入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科研項目。
澠池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周勇說,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于近日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按照協議約定,雙方將依托在澠池西河南遺址發現的相關資源,開展仰韶指紋的專題研究。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將運用高精度CT掃描、3D復原、激光切片等前沿技術,開展仰韶指紋的三維成像研究,重建指紋的三維特征。”楊拴朝說,根據相關科研進展,將適時開展仰韶指紋標本層位的C14測年工作。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仰韶文化博物館共享。
延伸:發現者曾揭開澠池曙猿化石歷史
發現仰韶指紋的楊拴朝一直致力于研究仰韶文化,他曾于2016年揭開了一段澠池任村上河曙猿化石塵封的歷史。
2017年4月19日,《大河報》以《澠池曙猿化石是怎么發現的》、《快來看看曙猿長啥樣》、《澠池上河是“人類遠祖起源地”》為題,用封面和3個整版的重磅篇幅,在國內獨家率先報道,并在全球首發中國科學家繪制的曙猿復原圖。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引起高度關注。
西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曙猿化石發現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發現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約3500萬年,由此古人類學界曾認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眾多科學家公開稱,在中國對曙猿化石的發現,動搖甚至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論斷,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在長達近百年的考察中,澠池任村上河化石遺址出土的古生物化石種類特別豐富,特別是靈長類動物化石,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1994年在任村上河發現的克氏假猿就顯示了類人猿最關鍵的特征,它比1995年在垣曲寨里發現的世紀曙猿早了500萬年左右。這一發現為類人猿起源于亞洲提供了重要證據,否定了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類人猿起源于非洲的觀點。
澠池曙猿化石的發現,是在河南省境內唯一發現曙猿的化石遺址,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的起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