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季節,頻繁而至的霧霾讓很多人喘不上來氣,這種感覺,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住得越高,空氣質量是不是越好”、“聽說9-11層是揚灰層,避開這幾層就可以避免霧霾嗎?”、“為啥從20層看,霧霾要比地面嚴重?”此輪霧霾襲城,有人調侃、有人焦慮、有人充滿疑問,針對市民關注的問題,河南商報記者利用無人機航拍一探霧霾,同時,省市相關部門專家進行答疑解惑。
探霾
無人機下的鄭州 :100米、300米、500米高度,盡是霾
從11月10日開始,大霧預警、重污染天氣預警等不停地在提醒你,冬天來了,重污染也到了。
12日,鄭州、新鄉、三門峽等地啟動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13日0時至4時,鄭州、洛陽、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濟源8市連夜升級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為橙色預警。
這場大霧比想象中更持久,而霾也更冷酷一些。根據河南省環保廳初步測算,此次污染將拉高全省PM2.5濃度3~4微克/立方米。
這次污染情況到底如何?11月13日下午,河南商報記者在遮天蔽日的霧霾天里,利用無人機航拍一探究竟。
在鄭州市鄭東新區商務外環路上,盡管綠植環繞,但空氣依舊顯得污濁,不過,周圍的建筑物肉眼可見。
爬到鄭州市鄭東新區路勁大廈27層樓頂,河南商報記者向遠處眺望,渾濁程度比地面要嚴重,眼前的鄭州地標“大玉米”藏在灰色的霧霾中,據測算,此時已距離地面80、90米。
隨著無人機徐徐上升,空氣的渾濁程度也逐漸加深,遠處的建筑物愈加模糊,不過,到達距離地面100米的空中,“大玉米”的身影還能辨識。
無人機上升至高空300米左右,回看CBD區域,“大玉米”身后的大廈逐漸在畫面中消失。上升至500米左右,“大玉米”也幾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灰霾一片。
500米,已經到達無人機的極限高度,但河南商報記者并沒有與期待的藍天碰面,而且目測來看,霧霾要比地面嚴重很多。
說霾
霧霾這三大疑問 看看專家咋解答
大霧加上重污染天氣,朋友圈熱鬧起來了。有人調侃著一夜來到寂靜嶺、上班像下凡,有人擔憂著重污染天氣下的健康和交通狀況,各種聲音中,也夾雜著一些傳言和疑問。
“住得越高,空氣質量是不是越好?”、“聽說9-11層是揚灰層,避開這幾層就可以避免霧霾嗎?”、“為啥從20層看,霧霾要比地面嚴重?”針對這些疑問,河南商報記者也請省市相關部門專家進行答疑解惑。
疑問一:住得越高空氣越好,這是真的嗎?
早上7:30,家住鄭東新區某小區32層的張女士在朋友圈曬出了窗前的風景“云海近在眼前,遠處樓房在云中忽隱忽現,好像走進了天宮,她配文道:“32樓空氣不錯。”
而同在一個小區家住10層的呂先生的窗外則是白茫茫一片,“空氣污濁,有種窒息感。”呂先生有了疑問,住得越高空氣越好,這是真的嗎?
解答:霧霾天,即使住得高,空氣也并不會好
對于呂先生困惑,鄭州市環保局PM2.5特別防治小組相關負責人表示,PM2.5最大的特點就是顆粒小、傳輸距離遠,不會輕易沉積到地面,在霧霾天,普通住宅樓的室外空氣質量幾乎不會因高度而發生變化。
該負責人說,在遭遇霧霾時,城市上空會出現邊界層,這個邊界層就好比是一個鍋蓋,將有害污染物“悶”在城市中,“以鄭州近兩日為例,鄭州的邊界層高度在800米左右,也就是說,800米以上才是藍天,空氣質量才會出現明顯的不同。而800米以下,則還是霧霾籠罩,就人類活動范圍來說,霧霾濃度的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該負責人補充,霧霾天大氣中會出現混合層,其高度大約有兩三百米,在混合層里,PM2.5濃度基本保持穩定,普通居民住宅樓不可能有兩三百米高,也就是說,即使住得高,空氣也并不會好。
疑問二:聽說9-11層是揚灰層,避開這幾層就可以避免霧霾嗎?
很多購房者在買房的時候,都會特意避開9-11層,因為網上一直流傳的“高樓9-11層是揚灰層”的說法。那么高樓9-11層到底是不是“揚灰層”呢?9-11層的空氣質量是不是很差?
解答:“9-11層是揚灰層”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河南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熊飚表示,“9-11層是揚灰層”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一般情況下,近地面細顆粒物PM2.5的分布比較均勻,其濃度值隨樓層變化差別不大。”熊飆說,從邊界層的角度分析,不存在所謂的揚灰層,9層-11層高度最多40米,始終在邊界層的高度內,污染物濃度和地表不會有很大差別。
對于住到多少層才能避開霧霾,鄭州市環保局PM2.5特別防治小組相關負責人表示,想徹底避開霧霾,要避開空氣運動激烈的對流層,“平流層起碼在10千米以上,”該負責人說,按照一層樓3米測算。這至少需要房子蓋到3000層以上了。
疑問三:為啥從20層看,霧霾要比地面嚴重?
“站在20層,感覺被霧霾包圍了,但是到了地面,空氣的渾濁程度似乎比高空要好一些,”針對市民的反映,河南商報在無人機進行探霾時也發現,100米、300米、500米盡管都是霾,但是三張照片空氣的能見度不同,目測來看,隨著高度上升,霧霾要嚴重一些。
解答:這是更多的是主觀感受,并不能評判霧霾程度。
“不管是在高處還是低處、不管是從下往上看還是從上往下看,這樣判斷霧霾程度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更多的是主觀感受。”鄭州市氣象臺相關專家解釋,評判霧霾程度需要對邊界層厚度、大氣濕度、溫度、周圍環境等進行統籌研判,肉眼判斷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防霾】
高空咋防霾?這些小招要收好
霧霾天我們在家要怎么透氣呢?記好這幾招!
1、選時段開窗通風
“霧霾天,室內通風很有講究,既不能不開窗,也不能盲目開窗,因為弄不好就會接觸更多污染空氣。”熊飆介紹,通風要避開早晚交通高峰和風力較大引起揚塵時。
據了解,每天上午的8時到10時,下午的6時到晚上8時,正是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汽車尾氣排放量大,這兩個時段的PM2.5濃度都比較高。最好選擇在午后12-14時左右,因為這個時段是一天中PM2.5濃度最低的時段,可以在靜風條件下開窗換氣。
2、安裝過濾功能的通風窗
熊飆說,有條件的也可以通過定制帶有微粒過濾功能的通風器、通風窗或進風系統進行通風換氣,使經過凈化的室外空氣進入室內,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3、窗臺上擺放綠色植物
此外,還有專家建議,戶外空氣污染嚴重時,可以在陽臺、露臺、室內多種植吸附能力相對較強的綠植,盡量選取大葉種植物,不僅能吸附少量PM2.5、甲醛等污染物,還能增加空氣含氧量。
(首席編輯 徐馳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