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歲的劉福喜,相比年齡來說,人顯得更年輕些。但在鍛銅浮雕這個行當里,他確實已經有了20年的積累。國慶節前見到他時,他剛剛初步完成了一幅較大的作品——長2.1米,高1.4米,展現的是一組明清建筑群,甚是搶眼。
鍛銅浮雕,又叫鏨銅,民間最熟悉的叫法是“敲銅”,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鍛銅工藝主要是平面的片活,就是平裝在器物上或懸掛起來供人欣賞的工藝作品。隨著各種新材料的采用,雖然各種仿鍛銅工藝的浮雕越做越大,但真正純手工的作品,尺寸超過2米的就屬于大型作品,需要跟其他匠人一起合作。劉福喜最大的作品,并不是這件新作,數年前,他曾為一家單位創作過一件超過5米的巨作,也是他比較滿意的作品之一。
鍛銅是個可大可小的手藝,大的可以氣勢磅礴,展現宏大氣勢,小的可以玲瓏剔透,表現精巧細節,全靠匠人的手藝,劉福喜就是這樣一個技術比較全面的人。他的“小件”作品,可以是一片樹葉、一朵花、一只蟋蟀……給人帶來從宏觀到微觀的美感。
鍛銅區別于用銅水和模具創作的鑄銅工藝,它主要在銅板上進行創作,利用銅板加熱后質地變軟,錘打、退火后又恢復堅硬的特性,重復“加熱—鍛打—鏨刻—退火”這一過程,最終制作出藝術作品或生活用品。所以,火、錘子、鏨子是鍛銅的三個重要工具。
目前鍛銅主要采用乙炔產生的高溫加熱,不同的溫度下,銅板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和性狀,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所以,鍛銅匠人首先要掌握對溫度的控制。好的鍛銅匠人還能利用銅在不同溫度下的顏色變化進行創作。但最重要的,還是錘子和鏨子這對分不開的“好搭檔”。
如果說銅板是鍛銅匠人創作的紙,那么鏨子就是他們手中的筆,無論是勾勒輪廓,還是塑造形狀,都靠鏨子和錘子的配合,鏨子決定線的粗細形態,錘子決定力道深淺。每個鍛銅匠人,手中都有上百把各式各樣的鏨子和錘子,劉福喜也不例外。他的鏨子,大多數都是在創作中自己動手制作的,有的利用螺絲,有的利用發動機氣門桿,有的是用特殊的鋼條等,十分豐富。
有了得心應手的工具,劉福喜就能自由揮灑了。在銅板上用鏨子勾勒出線條叫“走線”,快速準確的按圖紙走線,至少需要數年的功夫。在諸多創作中,人物創作是最難得,尤其是一些關鍵部位,如面部特征、須發、表情等,沒有多年功力根本拿不下來。
他正在創作的這件作品,一朵鮮艷的花朵上,跳來一只蟋蟀——從蟋蟀的觸須,到蟋蟀腿上的肢節、腿毛,都被精細展現出來,仿佛吹口氣都能感到腿毛的晃動;而蟋蟀腹部的紋理,也是用專門的鏨子一點一點細心敲打出來的,很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