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灑過水不久,地面上的水還未干,灑水車就又來回撒了多遍水,10月9日上午,發生在鄭州市經開區的這一幕引起了不少過往市民的關注,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里,一路段被灑水車灑了三次水,這樣“勤快”的灑水方式被質疑是在浪費水資源。一段不長的路為何不到半個小時要灑三次水,這樣的灑水頻率是否過高呢?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不到半小時鄭州一路段灑水車跑了三趟
“灑水車加大灑水的力度本來是件好事,在抑制揚塵的同時也能讓道路更加清潔,但也不能灑水的頻次太高了。”10月9日上午,在鄭州市經開第十七大街,面對濕漉漉的路面,在附近一小區居住的鄭州市民劉先生向記者吐槽。
劉先生告訴記者,不僅是經開第十七大街,他留意到最近一段時間其所住小區附近一些道路,灑水車灑水的頻率明顯高了不少,這邊灑水車灑過之后路面還沒干透,就又接著開始灑了,就跟這水不要錢一樣。“以前塵土漫天飛的時候希望能多灑點水來降降塵,但現在灑的實在是太多了。”
當天上午,記者對經南八路與經開第十七大街等路段進行走訪時,發現確實如劉先生所言即使地面已經被澆濕,灑水車仍然反復灑水作業,導致路邊或道路坑洼處存有積水。
經南八路與烘云路相距不到1000米,當天上午10點10分,記者順著經開第十七大街與經南八路交叉口往北走步行至烘云路時留意到,雖然道路濕漉漉的,但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里,一輛灑水車在這段道路跑了三趟進行灑水,就像剛下過一場雨一樣,在其他車輛從這段道路經過時,濺起的水在車后形成兩道明顯的水霧。
因為反復灑水也讓道路變得濕滑,記者留意到,在灑水車經過后,一位女士騎著電動車在穿越馬路時,連人帶車摔倒在了路邊。
市民質疑灑水“太勤快”是浪費水資源
灑水車如此高頻次的灑水也引起了不少過往市民的關注,有市民擔心,這樣的過度灑水會加速路面的損壞,同時,多位市民質疑灑水“太勤快”是在浪費水資源。
“在鄭州水資源依然緊張的情況下這樣無效灑水,不僅造成用水嚴重浪費,也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浪費財政資金。”鄭州市民張東表示,鄭州是一座缺水的城市,鄭州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據悉,此前,鄭州市城市供水主要水源為黃河水,2014年時鄭州曾因黃河水流變小而出現供水緊張的情況,2014年12月,“南水”進入鄭州之后供水壓力得到緩解。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鄭州市區居民生活生產用水有“雙水源”做保證,“南水”和黃河水能有效滿足現階段用水需求和保證用水安全。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目前的“雙水源”遠不能滿足將來的用水需求。
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隨著鄭州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用水量也急劇增加,若無節制使用“南水”,未來幾年鄭州將會再次面臨缺水的壓力。
經開區城管局回應稱高頻次灑水為抑制揚塵
如此高頻次的進行灑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10月9日下午,就該問題記者也聯系到了鄭州市經濟開發區城市管理局,該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高頻次灑水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揚塵。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南三環過來等區域建筑工地等眾多,拉土車及施工車輛也比較多,在道路行進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揚塵,灑水車加大灑水的頻次主要也是為了抑制揚塵。“如果揚塵大的話,也會有市民進行舉報。”
不到半個小時一段不到1000米的道路灑水三次這樣的頻次是否太高呢?對此,上述工作人員回答說:“這是正常的作業內容,因為道路揚塵比較大,”該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灑水頻次是正常的頻次,如此灑水也是為了讓路面更干凈清潔。
對于經開第十七大街等路段灑水頻次過高一事,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這或許與8月初經開區因揚塵污染等防治不力受到鄭州市污染防治攻堅辦約談有關。
【聲音】
治道路揚塵不能光靠灑水 以水攻土治標不治本
揚塵較大就加大灑水頻次來抑制揚塵確實能起到作用,但在相關專家看來,靠灑水車降塵這種臨時的舉措是一種辦法,但更應該從源頭上進行杜絕。
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瑞芹一直在關注鄭州大氣污染治工作,此前她曾表示,治道路揚塵不能光靠灑水 ,以水攻土治標不治本。在張瑞芹看來,灑水會有效遏制道路和工地揚塵,但環保需要評估經濟與環境效益,應該繼續努力探索更科學有效又經濟實惠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