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北京分行首批長城卡持卡人辦卡申請表。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鄧智雄還清晰記得申請第一張信用卡的細節。“上個世紀80年代,我交1000元保證金申請了一張金卡。當時最得意的是自己有很多機會去酒店、餐廳消費,掏出卡來刷卡消費是很有派頭的。但是當時對信用卡的觀念和現在不一樣,對用欠銀行的錢是不習慣的。”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信用卡發軔于改革最前線的廣東,信用卡作為消費金融支付工具開始進入中國,同時開啟了支付結算的非現金交易時代。1985年中國銀行順應改革開放需要,在國內率先發行國內第一張信用卡。
此后,在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國的支付方式不斷迭代更新。從代理信用卡業務、到中國產生第一張信用卡、再到移動支付,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信用卡更是借助金融科技、跨界合作,迎來爆發式增長,2017年末信用卡累計發卡量達到7.9億張。
80年代信用卡需預存備用金
中國第一張信用卡的誕生,源于中行員工一次去香港探親的經歷。1984年,當時的香港,在很多商場只要向商家出示一張信用卡就可以輕松購物。甚至不用去銀行,通過在機器上操作就可以憑卡取出現金。
1985年3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張人民幣信用卡——中銀卡,卡片分為金卡和普通卡兩種,可以進行取現和刷卡消費,并允許透支。卡片僅限于珠海一地使用,發卡范圍為珠海居民和在珠海搞內聯的工作人員。試辦一個月,珠海分行發展了22家特約商戶,發行卡片454張。
“‘中銀卡’是一張用今天的眼光很難理解的卡種,它既像今天的借記卡,需要存款,又像今天的貸記卡,也能透支。我們還是習慣地把它當做了信用卡,后來被稱作了‘準貸記卡’。”信用卡專家董崢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不允許貸款給個人,中國也沒有個人征信記錄,所以持卡人要先開立存款專戶,存入足額備用金后才能使用。
在珠海試發行“中銀卡”后,198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推出了全國第一張長城信用卡——長城卡,首先在北京地區試發行。這張信用卡以外匯券為結算貨幣,發卡對象主要是外國長期駐華機構及個人,三資企業及個人,國內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短期來華外賓、港澳臺同胞及國內機構或個人。
除了要求先開立存款專戶、存入足額備用金,信用卡的申請還有其他的門檻。
“早期的信用卡對申請者的審核比較嚴格,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要經過審查、核查,符合條件了才能成為持卡人。”北京市民蔡振蘭先生回憶,其在使用信用卡支付住宿費用、機票費用時,總是會迎來異樣的眼光,“大家都覺得新鮮、羨慕。”
蔡先生在1987年辦理了自己的第一張信用卡,如今有10余張信用卡。“我是去廣州出差,包被小偷劃了一個大口子,雖然東西沒丟,但是下定決心辦一張信用卡。早期的信用卡可以刷卡、異地取現等,出差再也不用擔心錢的安全問題了。”
陳女士的父親也是較早使用信用卡的用戶。“我爸當時在北京友誼商店刷了第一筆信用卡,他挺驚喜。后來去上海出差,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場也能用。當時信用卡就有了‘一卡在手,走遍神州’的感覺。”
從代理信用卡業務到“累計發卡量7.9億張”
實際上,在中國第一張信用卡誕生前,中國銀行業已經有了代理國外信用卡業務。
改革開放大幕開啟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和外商一起進入中國的,還有國際的金融結算和支付方式——70年代,Visa、MasterCard卡都已經完成了更名,國際信用卡產業完成升級換代,準備新的騰飛,在國外普遍使用的信用卡支付方式卻在中國無法使用。
1979年,中國銀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代理東美信用卡業務協議,并在廣交會上開始辦理信用卡受理業務。1980年起,中國銀行陸續與國外銀行和信用卡組織簽約,在國內代理信用卡業務。
1982年7月,中國銀行開始與多個商家建立了特約商戶關系。“這就使國外信用卡在中國可以進行直接刷卡消費,這樣,信用卡業務形成了“銀行-商戶-持卡人”這樣一條完整的初級產業鏈,中國的信用卡產業初露端倪。”董崢說。
三年后的1985年,中國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誕生,1986年中行北京分行發行了中國長城卡,1988年,中行推出國內第一張外匯卡——外匯長城卡,90年代中行在新加坡發行了我國第一張海外信用卡——新加坡龍卡,中國信用卡的發行由此開始走出國門。
在中行的影響下,其他銀行業加入發卡隊伍,中國逐漸進入“卡時代”。
1987年,工商銀行廣州分行發行“紅棉卡”;1990年建設銀行廣州分行發行萬事達信用卡;1992年,農業銀行發行“金穗卡”;1993年,交通銀行發行“太平洋卡”。
在各家銀行推出信用卡后,市場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各家銀行信用卡只能刷各家指定的銀行卡,不能跨行刷卡,這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也限制了國內信用卡產業的發展。
1993年6月,國務院啟動了以發展我國電子貨幣為目的、以電子貨幣應用為重點的各類卡基應用系統工程——金卡工程。
進入21世紀,《2001年銀行卡聯網聯合工作實施意見》發布,2004年1月1日起,國內所有跨行、跨地區使用的人民幣銀行卡都要加貼“銀聯”標識,這進一步提高了銀行卡的資源利用效率。
金卡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銀行發行、推廣信用卡,越來越多的人辦理、使用信用卡。
“隨著電子化、聯網通用的實現,信用卡可以跨行、跨區域,甚至在國外也可以使用了。我記得2002年左右,銀聯公司成立后,北京比較大規模的商場都可以使用信用卡了,而在此前,我可能只能在友誼商店這樣指定的地點才能刷卡消費。”北京市民蔡先生說。
而在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銀行卡部負責人的印象中,隨著國民物質消費需求的旺盛,加上信用卡使用越來越便利,2000年以后信用卡迎來爆發式增長。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信用卡不再是“新鮮之物”。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末,信用卡累計發卡量7.9億張,當年新增發卡量1.6億張,同比增長25.9%。
信用卡將“電子貨幣”雛形引入中國,隨著規模的擴大,減少了貨幣投放,降低了資金循環成本。同時,信用卡豐富了中國金融工具的類型,中國銀行體系向現代化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把互聯網思維融入信用卡生態體系
進入新世紀,互聯網和通訊技術高速發展。在金融科技、跨界合作等助推下,創新支付方式不斷涌現、市場需求更加細化多樣,但是銀行業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表現仍然亮眼,蘊含眾多發展機遇。
1996年,中國銀行率先建立網上銀行服務。1998年,招商銀行推出“一網通-網上支付”業務。此后,電子銀行業務飛速發展。而到了如今,以支付寶、微信支付、Apple Pay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成為主流。
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最具互聯網基因和創新能力的業務板塊,發展信用卡業務就必須真正把互聯網思維融入信用卡全流程的生態體系。
作為中國最早發行信用卡的銀行,中國銀行變革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其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轉型求實、變革圖強”戰略,以大數據挖掘應用為基礎,以客戶價值和體驗為核心,以移動互聯營銷工具為助力,大力拓展外部引流入口,將傳統信用卡獲客觸角由線下廳堂、企業、學校向更廣闊的線上消費用卡場景延伸,進而提升銀行獲客的內生動力,實現了客戶拓展質效的全面提升。
在北京,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積極探索線下場景化創新,在國內首創了銀行場景金融新模式——“微尺伴客·中銀會員店”,將金融屬性嵌入生活服務,開展多元化經營業態。同時,還結合北京地區居民消費升級及消費轉型步伐提速的特點,在子女留學、在職教育、住房衍生、私人定制以及出境旅游等領域,針對大額消費推出了一系列信用卡分期金融產品。
而在服務商戶方面,中行北京分行秉承技術為先,在1979年就率先向北京地區商戶提供了銀行卡收單服務。在隨后近40年的業務發展中,先后為北京地區乃至全國銀行收單業務輸出了眾多優秀案例,如今更是打造了以聚合支付、一機多用為特色的“中銀智慧付”品牌,逐漸形成順應市場發展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格局。目前在北京地區市場排名前30的百貨類商戶中,中行已與半數以上開展收單業務合作,高端酒店基本全覆蓋。已與百余家互聯網商戶合作開通B2C、移動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業務;其中,銀聯無卡業務合作商戶在全國商業銀行系統內占比達到7成以上,居主導地位。
從較早發展信用卡業務的四大行來看,截至2017年末,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四家銀行發卡量合計近4億張。
作為后來者的股份制銀行因基數整體不大,多家銀行信用卡新增發卡量增幅超過50%,迎來爆發式增長。其中,民生銀行2017年新增發卡量1040.22萬張,同比增長119.37%,平安銀行新發卡同比增長80.0%,中信銀行新發卡同比增74.02%。
近日,工農中建四大行發布的2018年半年報顯示,四大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分別為1.56億張、9332.74萬張、10371.77萬張、11542萬張。
央行發布的整體數據,可以管窺2017年中國銀行業信用卡的整體狀況。據央行發布的《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17年信用卡在用卡量達到了5.88億張,同比增長了26.35%。信用卡交易額也有望突破30萬億元,創出了新高;信用卡信貸總額突破了10萬億元,達到了12.48萬億元,應償信貸總額達到了5.56萬億元。
過去四十年,我國信用卡經歷了代理信用卡業務,在學習國際信用卡業務基礎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信用卡之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并隨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發展而不斷革新支付方式。未來,我們期待信用卡能帶來更多新的嘗試與改變。(記者 侯潤芳 實習生 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