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018年第二屆“絲綢之路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在新疆木壘書院舉行頒獎。本獎項包括一個主題獎和三個提名獎,大地藝術家王剛獲得繪畫主題獎,臺灣音樂人侯德健獲得音樂提名獎;烏鎮總設計師陳向宏獲得建筑提名獎;木壘哈薩克族本土作家獲得夏木斯·胡瑪爾文學提名獎。
“絲綢之路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始于2015年,由木壘書院院長、作家劉亮程策劃并推動。他在木壘的偶然一瞥,發現了東天山中古樸美麗的菜籽溝村。歷經滄桑,百年生長的村莊是人和大地的杰作。此后在木壘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劉亮程帶領團隊創建木壘書院及菜籽溝藝術家村落。在這個即將衰落的村莊里,保留了清末民初甘肅移民的鄉土風俗,和漢農耕民族幾千年的建筑方式。為了挽留村莊文化,劉亮程組織了一批藝術家前來認領村民的舊宅院,建成藝術家工作室。希冀用藝術的力量,呼喚人們回來。并設立“絲綢之路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幾年下來,許多出去的年輕人又回到村里,依山傍水開起了民宿客棧。畫家、作家、設計師、攝影師及全國各地的讀者,不斷來到這里,使久已沉寂的村莊重新煥發了生機。
2015年的獎項頒出文學主題獎,及建筑、繪畫、音樂三個提名獎。當年的文學主題獎由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獲得。
這一獎項的成功舉辦,讓中國當代文學、繪畫、音樂、建筑等領域的藝術家們跨越門類界限,在小小的菜籽溝村實現了觀念、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這也是這一獎項設立的宗旨所在。同時,“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也被譽為是最接地氣的獎項。劉亮程說,這是一系列有意義的鏈接。大地藝術也是鏈接中一個點。是菜籽溝藝術家村落創建與保護過程中,一次藝術互動、藝術實踐的生動體現。
藝術家王剛2007年在鄭州大地完成的96個頭像的《大地浮雕》,引發觀眾“黃土地上的民族精魂”思考。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在給王剛的推介語中寫道:“王剛先生多年來立足鄉土,運用繪畫、雕塑、行為和裝置藝術等方式塑造了一大批中國農民的肖像,以黃土為媒介和語言,傳達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內涵和雄渾拙樸的藝術風格。為中國當代藝術增添了厚土蒼生的群像。”(吳其臻 蔡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