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監會公布的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華龍證券為BBB評級。半年報顯示,華龍證券上半年實現凈利潤9461萬元,同比下滑超出六成。
7月30日,華商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王小剛上任華商基金總經理。王小剛出身于大股東華龍證券,此前是華龍證券副總經理。
一個時代的終結,換言之亦是一個時代的開始。王小剛能否在任期內有所建樹,業界正拭目以待。
“華商基金最近的表現比較可惜,曾經是北京地區一家比較有特點的公司。”北京某基金公司副總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經歷過2015年的高峰之后,近年來華商基金的規模、營收和利潤均一路下跌。截至6月30日,華商旗下管理基金的總規模為233億元,半年內縮水了39%。
成于業績
華商基金成立于2005年,注冊資金1億元,由三家股東投資組建,分別是華龍證券持股46%、華電集團財務公司持股34%、濟鋼集團持股20%。
2005年對基金行業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銀行系基金開閘,改變了基金行業的格局。當年成立的幾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如工銀瑞信、建信基金等,目前已經穩居行業第一梯隊。此外,與華商基金同期成立,股東背景同樣為券商系的匯添富,目前已經成長為行業的頭部公司之一。
大股東華龍證券并非一線券商,依賴股東的資源顯然并不現實,華商基金成立初期發展頗為緩慢。直到2007年5月,首只基金華商領先企業才成立。當時華商領先企業的基金經理是王鋒,后來曾擔任華商基金總經理。之后的總經理梁永強,亦為基金經理出身。
經歷了成立之初的默默無聞,華商基金以黑馬的姿態進入了公眾視野。
2008年8月,華商基金的第二只基金華商盛世成長發行,梁永強和莊濤共同來管理。這只基金可謂一鳴驚人,其2009年度的收益為108.18%,在所有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排名第四。該年度收益率最高的基金為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收益率為116.19%。
2009年,隨著孫建波的加入,華商盛世成長組成三叉戟。2010年,孫建波與莊濤、梁永強共同管理的華商盛世成長獲得37.76%的收益率,以絕對優勢戰勝市場上所有對手奪得全行業業績排名第一,王亞偉亦只能屈居第三。梁永強與孫建波、莊濤亦并稱“華商三劍客”。
“三劍客”的投資風格各具特點。王鋒曾這么評價,孫建波兼具對大局的前瞻性把握和對白馬股的深刻挖掘;而激情和犀利的莊濤則因精選大牛股的能力而享譽業內;梁永強則是一位具有個性且淡定堅持的“伯樂”。
冠軍帶來的光環,讓華商基金規模迅速膨脹。2009年末,華商基金的管理規模不足134億元。而到2010年末,伴隨著華商策略精選發行規模超百億元,管理規模迅速飆升至417.29億元,較年初增長283.45億元,成為2010年規模增長最快的基金公司,行業排名由第40位躍至第24位。
而作為明星基金的華商盛世成長,更是受到投資者的熱捧。事實上,這只基金的首募規模僅為3.849億元。2010年初,華商盛世成長基金的規模為20億元,到2010年底已經劇增至126億元,年內增長約5倍。
不過,慕名而來的投資者收獲的并非盈利。華商盛世成長2011年虧損27.92%,排名倒數第五,而另外一只百億規模的基金華商策略精選也以下跌26%的成績排名靠后。
盈虧同源
與很多以權益類投資著稱的同行類似,華商基金的規模高峰出現在2015年二季度末,彼時華商基金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一度達到763億元,位居基金公司前50名之列。
高峰之后,華商基金的規模開始持續下滑。2015年年底,華商基金規模為621.1億元;2016年末的規模為479.97億元;2017年年末的規模為380.81億元。
華商基金的凈利潤,亦伴隨其規模的變化走了一趟過山車。數據顯示,華商基金2013–2017年,最近5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37億元、6.4億元、14.67億元、8.64億元和6.7億元;凈利潤為8880.83萬元、1.71億元、4.97億元、1.92億元和1.22億元。
對于華商基金而言,最為殘酷的考驗來自于2018年。截至2018年6月30日,華商旗下管理基金的總規模為233億元,半年內縮水了39%。
從華商基金的產品策略來看,一直專注于發行主動管理的股債產品,并未參與分級基金與委外基金。事實上,華商基金的規模縮水,主要還是源于投資業績的下滑。
“華商基金給業內的印象,一直是比較敢于把握機會。”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盈虧同源,之前華商基金作為黑馬脫穎而出,是因為其敢于冒險。目前出現的負反饋,亦是相同的道理。
2017年,華商基金旗下基金合計虧損14.76億元,在122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二,而華商系基金對于軍工股的情有獨鐘,更是引發了諸多質疑。
華商基金曾經是行業內少數能夠在固定收益與權益類基金都頗有建樹的公司。2015年華商旗下固定收益類基金的平均回報全行業第一。然而,正是固定收益類基金的糟糕表現,讓華商基金負面纏身。因踩雷信用債,華商基金旗下多只債基凈值暴跌。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債券基金業績跌幅前十的名單中,其中有6只是華商旗下基金,其中4只基金跌幅超過20%。
受業績不佳影響,華商基金旗下多只基金規模大幅縮水。其中華商回報1號的規模由年初的22億元,降至6月末的1億元以下;華商雙債豐利債券亦由年初的29億元,下降至6月末的3.76億元;華商穩定增利債券的規模由年初的23億元降至9.5億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行業,北京和深圳的公司曾經被認為獨領風騷。而上海的基金公司,因為很少在年度排名中出彩,而被視為不慍不火,從規模的角度來看亦一度很少有基金公司能進入行業前十。然而,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滬上基金公司占據了主動權益類規模前十中的六個席位。
王小剛時代開啟
7月12日和7月13日,華商基金曾接連發了兩則公告,分別宣布副總經理陸濤、總經理梁永強離職,理由均為“個人原因”。
此前在梁永強的帶領下,華商基金曾展開了事業部制改革。然而,截至6月份,梁永強投資事業部、梁偉泓投資事業部、翟金林投資事業部以及專戶投資事業部等四個事業部已經全部被裁撤。
伴隨著梁永強的離職,其管理的4只基金變更基金經理。不僅如此,此前“一拖三”的高兵卸任了2只基金,基金經理劉萌萌也于近日離職。
梁永強的職場經歷起步于華龍證券,之后一直在華商基金任職。2004年7月進入華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籌備組工作,歷任華商盛世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
2015年10月份,梁永強正式履任華商基金總經理,不僅負責華商基金的整體業務,同時又是4只混合型基金的掌舵者。不過,市場對于梁永強身為總經理依然管理基金的做法一直有爭議,甚至被坊間調侃為“基金業十大未解之謎”。
梁永強的優勢是明星基金經理出身,對于投資研究駕輕就熟,在業界亦擁有較好的口碑。而他的繼任者,背景卻有較大差異。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42歲的王小剛亦出身于華龍證券。其從業經歷除了短暫在天水市信托投資公司任職外,都是在華龍證券。
2000年,王小剛入職華龍證券,從基層服務部經理做起,9年之后升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經紀業務管理部總經理。2011年,任華龍證券副總經理。王小剛在華龍證券一直主管經紀業務,曾經提出了“深耕甘肅,開拓西北,放眼全國”的發展思路。
與梁永強一路伴隨華商基金成長不同,王小剛算是股東派來的“空降兵”。華龍證券有超過一半營業部在甘肅,地方屬性明顯。從其背景來看,股東方亦很難提供較多資源。據證監會公布的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華龍證券為BBB評級。半年報顯示,華龍證券上半年實現凈利潤9461萬元,同比下滑超出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