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介紹,重慶電子商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值的貢獻率從17%增長至30%,網絡零售的蓬勃發展拉動了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接觸電子商務,并成為打開市場渠道、提升品牌價值、擴大銷量等的重要利器。
傳統企業“觸網”升級加劇
今年1-5月,限額以上法人企業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47.4%,傳統加工、生產制造及商貿流通,甚至是餐飲服務行業企業紛紛“觸網”,融入“互聯網+”。如重慶特產涪陵榨菜開設“烏江旗艦店”天貓店,2017年實現網銷額4909.9萬元;梁平柚利用“農產品二維碼”互聯網技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出380元/千克的“梁平柚王”;江津農產品大米在京東商城開設“江津生鮮館”,將富硒大米最高賣到150元/斤,富硒土雞蛋賣到5元/個;傳統線下消費餐飲店紛紛改變銷售策略進入外賣行業,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不斷擴大影響力,提升市場銷量。
消費節促銷模式現“疲態”
每年“雙11”、“雙12”、“6.18”等網絡消費節,成為網購族瘋狂“剁手”的日子。不過,如今的網絡消費節逐漸從短程促銷(消費日)轉變為長程促銷(消費月),通過多種多樣的促銷手段來吸引消費者。
“通過消費節來巨幅拉高銷量的情況,如今已經很難再發生。”易寵科技副總李寶江稱,“雙11”剛出現時,賣家通過打折促銷,激發了消費者極大的購買欲;如今,各種各樣的活動已成電商平臺的常態,消費者集中購買的欲望也隨之降低。
新生網店可嘗試線上線下聯動
報告提到,除部分強勢商家,絕大部分商家的流量與投入成反比,有的甚至斷崖式下降。
重慶智匯電子商務規劃研究院院長姚章介紹,參加網絡消費節活動的商家,呈現強的越強、弱的越弱態勢。對于財大氣粗的店鋪來說,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進一步提升銷量。但對于剛剛起步、尚未有名氣的店鋪來說,參加網絡消費節并非最好的選擇。
姚章認為,新生網店不一定非要參加網絡消費節,可以嘗試線上線下聯動發展模式。
加大對現有電商主體的培育
全市初具規模的網上企業屈指可數。雖然火鍋底料、涪陵榨菜、陳麻花等具有重慶本地特色的產品銷售店鋪在市內網店中排在前列,但與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熱門網銷店鋪相比差距較大。這就需要加大對現有電商主體的培育力度,優化電子商務氛圍和發展環境,不斷催生新生電商企業和平臺,使其成為重慶電商“領頭羊”,引領重慶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
此外,進一步從政策、產業規劃、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全市產業規劃,采取區域化電商扶持落地性政策,引進電商高端人才及開展本地化人才培育等。
培育人才促進電商良性循環
“相較于杭州等地,重慶在電商產業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李寶江認為,在重慶大力發展電商的過程中,人才培育應該與整體環境形成契合。
比如自己做平臺研發需要技術人才,做成后需要營運人才。由于重慶具有知名度高的互聯網企業還不多,沒有就業需求便沒有從業經歷,就算人才培育出來,但也很難留在本地。
“這便要求互聯網企業要做到更好。”李寶江說,如果在促進電商發展的大環境當中,重慶企業能夠更具備創造力和吸引力,自然就能夠留住自主培育的人才,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環,推動整個電商產業的發展。
重慶郵電大學教授蹇潔稱,除了加大人才培育和引進外,目前重慶電商協會正在策劃與各個行業協會成立行業聯合協會,讓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深度融合。
“傳統企業也能夠逐步實現線上融合轉型。”蹇潔介紹,對于經營主體大部分是傳統企業的O2O服務類活躍度不高的情況,也能夠通過這一模式,實現轉型。(王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