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謙
編/李愨
5月17日晚間,知名火鍋連鎖品牌海底撈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
海底撈創始于1994年,其創始人張勇以4張桌子起家。招股書顯示,截止2017年年底,海底撈擁有273家直營門店、年服務顧客超過1億人次、年營收超過106億元、凈利潤11.94億元。
早在2012年,四川省簡陽市政府網站上就披露過海底撈上市計劃,稱海底撈已進入上市輔導期,并被被四川省政府金融辦列入重點改制上市企業。
此后市場雖間歇傳出海底撈上市消息,但均未有結果。上市“不積極”的海底撈,也被外界貼上“不差錢”標簽。
但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披露,在以開設新店增加市場份額并實現營收的持續增長業務戰略下,海底撈今年計劃新增180~220家門店,而國內每家新開門店資本投資約800萬元-1000萬元之間。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披露,今年新增180~220家門店,而國內每家新開門店資本投資約800萬元-1000萬元之間。
這意味著海底撈僅開店投入,今年的資本開支最高就將達22億元。但現實情況是,籌資上只依賴營運所得、銀行借款及關聯方墊款的海底撈,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海底撈賬面資金有5.18億元,但銀行授信未使用額度僅2300余萬元,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
上市,成為海底撈的籌資選擇。海底撈稱,上市募集資金后,海底撈計劃將募資的60%用于擴張。
單店投入千萬,年內欲開店220家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表示,其業務戰略是通過開設新店增加市場份額并實現營收的持續增長。
在2014年時,海底撈門店突破100家。近年來,海底撈加快了開店步伐,在2015、2016和2017年,海底撈年內新增店面數依次為36、32和98家,到2017年底,海底撈門店數已經增加到273家。
海底撈表示,根據以外記錄,其新開餐廳一般在1-3個月內達到月度盈虧平衡,在2015年、2016年,新開餐廳現金投資回收期一般為6-13個月。
而從海底撈單店營業數據看,其生意“火爆”。招股書數據顯示,海底撈每家餐廳日均接待1441名顧客,顧客平均消費97.7元,每家餐廳日均收入約10萬元,翻臺率達到每日翻臺5次。
不斷拓展的門店及高效的翻臺率,海底撈的顧客數從2015年的6300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1.067億人次,營收從2015年的57.57億元增至2017年的106.37億元,年度盈利也從2015年的4.11億元增至去年的11.94億元。
而二三線城市正在為海底撈貢獻更多的收入,一線城市帶來的收入比重則在下滑。
2015年時,海底撈一線城市收入占比為40.1%,兩年后的今天已經降至28.4%;二線城市收入占比變化不大,從49.8%微漲至50.2%;變化最大的是三線及以下城市,占比比重從5.4%提升至14.6%。
海底撈未披露新增門店的地區分布,但其過去三年的歷史數據顯示,二三線城市門店占比增長最快。從2015到2017年底,一線城市的海底撈門店從50家增至65家,二線門店從71家增至120家,三線城市門店則從18家增至69家。
在今年,海底撈計劃新增180~220家門店,以保持營收的繼續增長。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披露,國內每家新開門店資本投資約800萬元-1000萬元之間。
這意味著年內新開220家門店,海底撈的資本開支將高達22億元。
但在籌資能力上,海底撈表示,其主要通過營運所得現金及銀行借款、關聯方墊款為營運、擴張及資本支出提供資金。
招股書顯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海底撈尚未使用的銀行貸款信用額度僅2310萬元,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5.18億元。
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上,海底撈2015年的金額是6420萬元,2016年增加到14.14億元,但在門店擴張一倍后的2017年,該金額卻下降到14億元。
海底撈還面臨因門店數持續增長而攀升的負債。2015年底時,海底撈流動負債凈額0.64億元,2016年底為3.86億元,2017年底增加到11.56億元,而在今年3月31日更增至14.41億元。
營運資金壓力,成為海底撈上市的原因。對于本次IPO募集資金用途,海底撈募資額的60%部分擬用于擴充計劃,20%擬用于研發和實施新技術,15%擬用于還貸,5%作為一般營運資金使用。
員工人均年薪6.12萬元,為全聚德一半
在海底撈的經營成本中,員工成本占收入比重從2015年的27.3%提升至2017年的29.3%,顯示海底撈仍在提高其員工待遇。
招股書披露,截至報告期,海底撈共有5.0299萬名員工,其中餐廳員工(包括配送人員)人數為4.9162名,占比高達97.74%。
薪酬上,扣除董事薪酬,海底撈2017年的總員工成本為3.088億元,折合餐廳員工及配送員人均年成本6.12萬元。
在招股書中,海底撈援引第三方咨詢機構提供的數據稱,85.1%的員工參與者對海底撈的工作環境感到滿意;82.9%的員工參與者對海底撈提供的員工福利待遇感到滿意。
作為對比,另一家火鍋連鎖品牌呷浦呷浦,2017年的員工成本為8.33億元,集團員工人數為2.12萬人,折合員工年均成本為3.93萬元;連鎖餐廳味千(中國)2016年員工成本為5.62億元,其中其他員工(除董事外)薪金、工資及其他福利共4.89億元,而味千(中國)2016年財報顯示,其當期員工數總計為為1.0026萬人,據此計算,味千(中國)的普通員工年均成本為4.87萬元。
不過,海底撈的員工年均成本低于另外兩家中式餐飲連鎖企業。全聚德2017年財報顯示,其領取薪酬的職工為5141人,應付職工薪酬6.73億元,折合員工年均薪酬為13.1萬元;唐宮中國共雇傭4500名雇員,去年員工成本共3.83億元,折合人均年成本8.34萬元。
在海底撈的門店經營中,店長扮演重要角色,但一名員工從非管理職務做起,需經過逐級晉升才能成為店長。
在店長薪酬上,海底撈則采取學徒制,綁定店長與門店效益。店長不僅可以對本店學員有業績提成,還能在其徒弟管理的門店中,獲得更高比例的業績提成。
海底撈表示,開店加速度意味著對店長的需求將大幅提升,存在需求超過既有員工成長速度的可能性。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環節,海底撈亦表達了持續擴張對人才隊伍帶來的壓力的擔憂。
創始人控制超30家公司
憑借創立的海底撈,張勇、舒服夫婦以50億元的財富排名2017年胡潤富豪榜第825位。招股書顯示,張勇、舒萍夫婦持有海底撈62.7%股份,為控股股東。
而圍繞著海底撈的業務,張勇夫婦也有完整的產業布局。“天眼查”顯示,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舒萍夫婦擔任法人及高管的北京宜涵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北京宜涵),借助控股的上海樂達海生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間接控股參股了多家企業,包括北京蜀韻東方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海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蜀海(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北京微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公司深讀”注意到,蜀韻東方從事建筑裝修,旗下擁有湖北省一家家具公司;蜀海(北京)供應鏈從事海底撈食材的采購、加工及儲運業務,旗下又擁有9家供應鏈企業等;北京微海管理咨詢主營業務則為人才中介服務,旗下擁有5家信息技術或財務咨詢類公司。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
業務最為廣泛的是上海海悅投資,其對外投資公司多達14家,包括多家位于江浙滬地區的投資管理企業,以及與科大訊飛合資設立的安徽訊飛至悅科技有限公司,與用友軟件合資設立的紅火臺餐飲云服務有限公司 。
此外,通過持有簡陽市靜海投資有限公司 (簡陽靜海)52%的股份,張勇本人間接控股了簡陽市靜海投資有限公司、簡陽市天一商貿有限公司及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
簡陽靜海投資亦是張勇實現資本布局的重要平臺,其控股參股企業多達6家,包括控股新三板上市企業“U鼎冒菜”的北京靜海優鼎創業咨詢中心(有限合伙)。
照此計算,通過北京宜涵及簡陽靜海,張勇夫婦間接控股參股了至少35家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宜涵的全資股東為自然人張舒涵。
本次招股書亦披露了海底撈與上述關聯企業的關聯交易情況及相關盈利情況。例如對蜀海集團的采購額達到26.04億元,對蜀韻東方營收為12.9億元,對微海咨詢采購3597萬元。
此前,海底撈曾拆分負責火鍋底料生產的頤海國際,實現其獨立上市。招股書顯示,去年海底撈對其的采購額達到9.02億元,占其總營收達9億元。而頤海國際財報顯示,去年營收共16.46億元,盈利2.61億元,來自海底撈的采購貢獻了超過50%。
四川風味快餐品牌U鼎冒菜則成立于2012年,在2017年4月登陸新三板。財報顯示,其去年營收1.09億元,凈利潤22萬元,同比扭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