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最近多次公開提到開放國內金融服務業,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放開制造業,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開放,以更大的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打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
金融業開放“量變”到“質變”
當然,從最近一系列政策來看,國家這次對于金融開放的決心都是“史無前例”。從最近幾年,國家在金融領域逐漸實行迎進來與走出去,到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日俱增,從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等渠道的建立,到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推出,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越走越快。今年來又是在原有基礎上加快推進金融領域的開放,如:證券市場證監會今年3月發布《辦法》征求意見稿,僅相隔了一個多月時間。在4月2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從效率上明顯較以往提升不少。
4月底《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剛剛發布,國外機構就馬不停蹄的進入中國市場,先后有瑞銀證券、野村證券、摩根大通向證監會提交控股合資券商的申請。(據媒體報道,首家合資證券公司變更實際控制人申請,已獲證監會受理》,更有野村證券挖走國內知名證券,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陸挺。國外機構布局中國市場速度如此之快,肯定是“有備而來”。那么全面開放金融業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對證券業機會還是危機?
不管是對于銀行、保險、券商肯定都會帶來一些機會當然也會帶來風險,從國家對于開放金融市場布局角度我們可以注意到,早期,國家是想從券商業逐漸開放,那么我們重點分析一下金融開放會給證券業帶來哪些影響。
近期在證監會發布的行政許可事項服務指南項下,關于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流程中顯示“現階段,除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專業子公司外,我們會暫不受理設立證券公司申請。”這句話也是說明,在未來一段時期,證券公司的增量,將僅來自于外商投資的合資券商,純粹由中資股東設立的證券公司申請將不被受理。
在以前,受國內制度的限制,合資券商持股比例不允許達到控股狀態,合資券商業務受到較多限制,在經營上也沒有絕對話語權,所以發展并不理想。而這次,國內完全開放市場,放開競爭,也是側面顯示國內對于證券業的自信。從國內對于券商市場開放速度之快,外資機構布局速度也是超預期的快,短期定會給予券商行業帶來一些沖擊。
外資券商這樣迅速進入國內市場,如果放在十年前國內券商整體實力和外資券商相差較大,業務能力相對國際券商較弱,如果這樣大規模開放則可能會對于國內證券業形成毀滅性沖擊。但經過10年快速發展,國內也脫穎而出了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券商如: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等,但近幾年國內證券業同質化嚴重,不管大中小型券商都在國內發展面臨瓶頸,長遠來看放開競爭或許可以取長補短,學習外資券商的新業務能力,從而可以使業務更加多元化。
對于國內競爭優勢相對較弱的券商也會面臨一定的壓力,競爭會激發彼此的潛力,但是競爭也會讓一些綜合實力相對較弱的券商被淘汰,從最近一些中小型券商已經開始縮減一些員工的補助,可以看出中小型券商的確遇到了“寒冬”。
長期看,不管是那些國家、那些行業、那些企業如果長期不對外界開放,必然會出現衰退。雖然貿然開放金融市場,會帶來一些風險,但在國內金融企業逐漸成熟,國內經濟面臨轉型,金融業發展面臨瓶頸,這樣的背景下,國家選擇開放金融市場,實行“走出去,迎進來”策略,讓我們的企業可以進入更廣闊的市場去競爭、發展,在國內由于外資的引入,也會帶來新的理念,幫助國家經濟轉型。總之一句話,金融業開放是利大于弊。
作者:鄭鵬超
編輯:徐冰瑩,賀秋霞